基于师幼经验共生的自然美育实践
基于师幼经验共生的自然美育实践
自然美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探讨了基于师幼经验共生的自然美育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内容和策略,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美育意见》)。在正确理解和贯彻实施《美育意见》中,我们的自然美育研究尊重幼儿生命的天然诉求,以回归幼儿的本体为主导教育思想,以自然环境、自然生活为教育基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需要为中心,引导幼儿回归自然生活、感受自然生活、融入自然生活,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表现与创作美,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我园的自然美育实践有效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实现了以美启蒙、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对“师幼经验共生”的认识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成就高质量教育过程的关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师幼关系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温暖、和谐、平等,互为滋养、互为经验生长。而“师幼经验共生”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以生活为中心,以共同成长为目标,师幼共同生活、共同适应和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看见自己”,在“发现自己”后“改变自己”,进而更好地“发现儿童”。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更加关注“师幼经验共生”,对幼儿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及时给予支持、帮助、引导,和他们一起去探索、创新,用心在场、静心倾听、情感联结、智慧支持,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对自然美育实践改革的再认识
1.从只重结果的学习方式到丰富的体验式学习
贯彻落实《指南》精神,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当前,幼儿园美育实践中普遍缺失体验环节,过度关注艺术成果的展示,忽视了幼儿的内在体验、感知与情感,以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自然美育以幼儿自主体验为主,不过分强调对艺术表现技巧的掌握。因此,以丰富体验为核心的自然美育,有效填补了美育体验的空白。幼儿阶段的体验式自然美育,更贴合儿童天性,是爱的启迪、美好的传递,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生命视野,激发了想象力,更滋养了幼儿的美育心灵。
2.从单一化的“儿童观察”到“看见自己发现儿童”的双向共生
《指南》强调教师应深入观察儿童,以“发现儿童”为前提,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从而实现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在自然美育活动中,面对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师不宜急于介入,而应放慢脚步,多观察、多理解、多等待、多思考,避免以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替代幼儿的自我解决过程。教师与幼儿的行为紧密关联,教师需要认识到“发现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客观审视自身不足并积极改变,以更好地贴近儿童、理解儿童,实现师生经验的共同成长。
3.从缺少深度的教育支持到指向全面发展多元化评价
教师需要为幼儿的活动提供适宜的经验指导,但研究表明,部分教师在美育体验活动中对幼儿体验的宽度和深度把握不够准确,往往过于追求内容的广泛性,且过于注重艺术效果呈现。当前美育活动中,教师缺乏有效的解决策略,难以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导致美育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我们通过不断优化教育途径和策略,聚焦于幼儿自然美育的评价过程,提升教师在自然美育活动研究中的能力,培养每名幼儿对美的情感和心灵,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
基于师幼经验共生的自然美育实践内容
1.共同经历,感受“美的生活”
(1)创造美的环境。正如“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我们鼓励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构建生活化的美育空间,让幼儿在无形中增强对美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感知、鉴赏及创造能力。
(2)构建美的秩序。我们有意引导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以一日生活安排的优化为突破口,实现幼儿园自然美育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让幼儿在适度的自主空间中,更有效地参与美育活动。
(3)感受美的关系。我们注重倾听、感受、体验与分享,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自主表达能力,从而深刻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
2.拥抱自然,探索“生命之美”
(1)贯彻《指南》“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周围的自然环境、生活资源,引发幼儿关注自然中美好、独特、有趣的现象及事物,发现“生命之美”。
(2)聚焦“自然能力”“自然审美”“自然情感”“自然表现”四个维度,从幼儿体验和探究自然的基本需求出发,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思考。
(3)通过感知自然中的生命变化,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热爱生命。
3.夯实路径,塑造“美好心灵”
(1)认真落实《指南》促进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明确美育的宗旨不仅仅是向幼儿传递美的概念,提高其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美及生命的热爱之情。
(2)着重关注幼儿兴趣爱好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意志品质的提升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以此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
4.师幼共生,获得“美的发展”
(1)立足儿童本位,摒弃“教师预设”的活动构建形式,转而“相信儿童的力量”,以此促进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对话。
(2)通过引导与支持,帮助儿童多一些美育体验,让活动的实施过程变成师幼共同经历的生长过程。
基于师幼经验共生的自然美育实践策略
(一)解读美育内涵精髓,为教师专业生长助力
1.内化实践美育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指南》理论及“课程游戏化”精神,让他们从“认同外部教育理念”到“内化并生成个人教育观念”,再转化为“具体教学策略”,进而通过“实际教学活动体验”不断验证与调整,最终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教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能够直接指导其教学行为的个人见解、准则与信念。
2.提升解读儿童能力
观察是教师深入理解儿童行为意义及其发展潜能的基础。在自然美育活动中,教师可参照《指南》中3~6岁儿童各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全面把握每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并学会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精准识别问题,适时给予幼儿鼓励与支持。唯有重视儿童“兴趣、需求、学习”与教师“尊重、理解、支持”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方能促进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3.聚焦园本美育研训
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以自然美育活动为载体,依托教研组实施分层研训策略。具体而言,首先是搜集教师在美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随后定期邀请高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与儿童自然美育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自然美育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园内教研组的作用,积极促进幼儿教师在美育素养方面的整体提升。
(二)架构美育实施路径,为幼儿学习生长赋能
1.引入丰富的自然美育资源材料
大自然灵动而神奇,激发着幼儿探索与发现的热情。我们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尊重他们的需求,将美育活动放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中。针对以往美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有效融合自然资源及其相关的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丰富幼儿美育的内容体系,创新美育的表现形式,拓宽美育的实践空间,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与艺术潜能。
2.共构沉浸式的自然美育体验环境
从幼儿的游戏视角出发,我们和幼儿共同重塑了自然美育体验环境,应用“循需”与“循径”两大策略,对不同游戏区域的功能进行拓展与重新规划。“循需”策略以幼儿的兴趣为生发点构建畅游环境;“循径”策略则是以幼儿的学习为核心点改变畅游环境。例如,基于幼儿的游戏需求,师幼共筑了“涂鸦长廊”“秘密花园”“森林音乐会”“野战营地”以及“开心农场”等自然美育体验区。在这些区域,幼儿通过参与观察、测量、种植、饲养、运动、创作等多种活动,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对美的认知与探索欲望,进而开阔他们美的视野与感知边界。
3.探索多元化的自然美育项目活动
我们和幼儿发挥各自的艺术审美与表达方式,共同开展了一系列自然美育项目活动,这些活动生动展现了幼儿美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它们不仅动态记录了幼儿与各类资源的互动,还充分展现了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如“儿童画展”“户外戏剧展”及“艺术活动互动场”等。在这些活动中,音乐与美术的审美及创作元素的融合,为幼儿提供了语言与肢体表达、社会交往等各种机会,不仅实现了艺术共情与表达,更促进了其完整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自然美育”评价体系,为园所内涵生长增效
1.建立“自然美育”的评价机制
《指南》指出:“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我们要立足幼儿,用适宜的评价方式去了解活动中幼儿的艺术能力发展水平,重视“多元主体参与幼儿发展的途径”,构建一个兼具真实性、情境性、灵活性和过程性等特点的内部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评价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逐渐形成园所的发展特色。
2.注重评价幼儿的学习品质
遵循《指南》精神,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聚焦于幼儿兴趣和情感的激发,以及他们是否愿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达,更着眼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时需全面关注幼儿在审美认知、艺术技能、创造表现等方面的成长与提升,同时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评价,使用思维导图、检核表以及持续观察等方法与流程,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表现,充分展现学习品质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3.关注多元主体的交互评价
基于自然美育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我们采用了一种多主体、开放性的交互评价方式,综合融入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多个维度。在这一正确评价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积极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帮助幼儿建立起对自然美育学习的信心与浓厚兴趣,进而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