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村: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
德胜村: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
德胜村是河北省张北县的一个典型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该村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党建、把握精神文明核心等措施,实现了人居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
健全组织体系,加大党建引领作用
为了更好履行新农村建设使命和党建引领职责,积极发挥村“两委”干部示范引领作用,该村通过农村党员网格化管理、设岗定职、尽职践诺等措施,建立了“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农村党员网格体系,进一步发挥党员队伍干在前面,走在前列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积极参与群防群治,维护村情稳定等基础性工作,调解村民矛盾,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建立党员联系户工作台账,充分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真正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制度执行有力。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头脑、凝聚党员共识,提升整个班子的能力素质和精神风貌;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就土地流转、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大事项进行商议,把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持续形成“以制度治村、按程序办事”的民主管理模式。
德胜村马铃薯大棚基地。徐亚茹供图
构建“1+3”产业集群党建,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德胜村党支部按照“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构建“1+3”产业集群党建,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马铃薯育种产业持续创收。为了将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德胜村积极与河北农业大学对接,河北农业大学张北乡村振兴研究院继续研究板下经济,丰富草本种植种类,将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创新开展藜麦与冬小麦的研究、加工和新产品试验,产生多重效益。今年成功申报“河北藜麦技术产业研究院”,持续做新内容开发。二是农光互补“铁杆杆”实现多产融合。通过“党建+企业+农户”的模式,从单一光伏发电到农光互补模式,光伏产业走上了“一产带动多产、多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村民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和设备维护收益近160万元,不仅收获了“租金”、也赢得了“薪金”。由国电投统一经营的2640亩光伏,规划蒲公英50亩用于药茶制作、千亩苜蓿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优质草料、观景台周边的景观打造,为旅游产业增添亮点。目前,该项目已成为该县重要的旅游景点,“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观千亩光草互补风景、赏无垠碧绿花草,同时对拉动人流、扩大德胜村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民俗旅游又添新内容。通过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民宿旅游先行示范区,以“新民居+新民宿”为建设重点,以农光互补、特色民居、微型薯育种园区等重点项目和采摘园、花卉带等生态基地等为依托,德胜村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同时吸引众多投资者发展配套产业。今年新增民宿运营公司2个,带动全村30多户村民成为“房东”,为德胜民宿接待提升容量与服务质量;落地一处农家院,为餐饮增“新味”;鼓励村民自营采摘园,实现经济提升和业态多元化。德胜村完全形成了生态观光、绿色能源展示、农光互补和民宿参观等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这不仅为我们当地建筑产业带来新型理念,更为德胜民俗及周边旅游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客流和其他新发展领域。全年总旅游参观人数近4万人。三是产业融合同步发展。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发展之本,积极引进市场主体,构建致富产业体系。近年来,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大力培育致富产业,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体系。“我们今年将流转土地300亩,作为集体资源,为将来的产业项目打好基础。中央厨房供应链今年12月底完工。总建设面积1500㎡,总投资623万元。其中净菜加工车间300㎡,净肉加工车间200㎡,热菜加工车间200㎡,面食加工车间300㎡,包装仓储300㎡,冷库100㎡及其他配套用房100㎡及道路、停车场、绿化等。通过生态种养殖和中央厨房供应链打造德胜功能健康食品循环经济产业化示范项目。”该村负责人说。
德胜村光伏产业基地。徐亚茹 供图
把握精神文明核心,打造幸福和美乡村
将改善环境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之举,全面开展基础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建设目标,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德胜。高标准建设德胜新村。采取企业代建、政府指导、土地补偿的模式,拆除了徐家村、马鞍架、李元村三个旧村,在徐家村原址统一规划建设风格独特、舒适宜居的德胜新村。持续美化村庄,维修太阳能路灯210盏,德胜村自然村卫生改厕,上下水入户,修建化粪池共76户,重铺自来水管网2000米,新铺硬化路面2000米,新修景观围栏2830米,新建灯箱10个,新种植花卉和草木100亩,设计安装科技园区门牌,新铺设广场2100平方米。
将激发内生动力作为乡村发展重要引警,丰富活动载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德胜村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入手,持续激发人民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建两处文化活动室共180平方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秧歌队、文艺宣传队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活动,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文明村风建设。增强科技致富本领。组织大农种业公司和河北农大试验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提高村民马铃薯育种技术。通过参观培训、实地考察等形式,不断增强村民的科技致富本领。
鸟瞰德胜村。徐亚茹 供图
该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以建设成低碳文旅小镇为目标,将德胜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低碳产业的样板、高端研学的基地、融合发展的典范”的目标要求,总体规划建设成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国未来低碳乡村等基地园区。引资4000万元,投资建设草莓工程项目,建冬暖大棚54个,将为村集体创收36万元左右。
本文原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