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解酒药后再开车,算不算酒驾呢?
吃解酒药后再开车,算不算酒驾呢?
酒后驾驶不仅危害自身安全,还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重大安全隐患。那么,关于酒驾醉驾,你真的了解吗?本文将为你详细解读酒驾醉驾的法律后果以及常见的认知误区。
酒后驾驶危害大、代价高。因一时贪杯、一时侥幸,触碰法律底线,必受法律惩处。
酒驾的代价
机动车驾驶人酒(醉)驾,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不仅给驾驶人及其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也扰乱交通秩序,给他人和社会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
饮酒后驾驶非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非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在查处案例中,驾驶人除了侥幸心理在作祟,还与大家对酒驾醉驾的认知误区有关。那么,关于避免酒驾醉驾方面,哪些误区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误区一:多喝水能稀释酒精含量
一些人认为,喝酒后通过多喝水稀释的方式,可以通过酒驾检查。但这样做降低的是口腔内的酒精含量,而呼吸式检测仪检测的是来自肺部的空气。此外,酒精在人体内代谢过程较长,短时间多喝水并不能降低酒精含量。
误区二:酒量大就不会酒驾
酒驾认定标准与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酒量大的人饮酒后即便神志清醒,血液中酒精含量也可能达到酒驾或醉驾标准。法律规定,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20-80毫克为酒后驾车,80毫克及以上认定为醉酒驾车。
误区三:宿醉后休息就能开车
判定宿醉后驾车是否属于酒驾醉驾,不在于喝酒后休息了多久,而是以血液中酒精含量测试结果为准。酒精在人体内代谢的速度,根据个人体质和酒精摄入量不同会有差别。因此,睡醒≠酒醒,驾驶人饮酒后应充分休息,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再驾车出行。
误区四:解酒药能快速降低酒精含量
一些醒酒药号称可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血液酒精含量,以应对酒驾检查。事实上,一些醒酒药虽然可以缓解酒后症状,但并不能起到快速降低体内酒精含量的效果,不能以此来躲避酒驾检查。
结语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驾驶人必须将交通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机动车驾驶人,切莫侥幸,拒绝酒驾,敬畏生命,敬畏法则。作为家人朋友,劝阻酒驾,安全同行。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