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自然资源工作!这些地方成了“网红”打卡地
点赞自然资源工作!这些地方成了“网红”打卡地
今年国庆假期,北京首钢园、上海苏河湾、重庆洪崖洞、厦门筼筜湖、浙江安吉红庙村、北京白塔寺等景点受到游客青睐。这一处处“网红”打卡地,见证了城乡中国之变。这些变化,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75年来我国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见证了节约集约用地、生态保护修复、实景三维建设、地下空间开发等自然资源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与赋能,也饱含自然资源人浓浓的报国之情。
北京首钢园:工业锈场变身城市秀场
一入金秋,北京网红打卡地首钢园便迎来了一场盛会——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展首日吸引了5.4万余人前去打卡,再次展现了首钢园的“红”。
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北京首钢始建于1919年,是我国标志性的老工业生产基地,经过百余年发展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曾经也是钢花飞舞、杂草丛生。北京冬奥会前,谁能想到京西永定河畔的百年首钢老厂房能成为世界级“网红打卡地”“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在那里,出圈的滑雪大跳台、三高炉、网红咖啡店,皆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成。这些工业遗存不但没有荒废,反而变身商业、办公、文旅、体育、科创等多种业态,以“原汤化原食”的方式重获新生。
工业遗存焕新,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崭新印记。近年来,随着产业革新、“退二进三”战略的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成了文化、旅游、艺术产业的孵化之地。
放眼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孵化的初代网红打卡地——798艺术街区,到如今的北京首钢园、上海杨浦“生活绣带”、黑龙江哈尔滨西城红场园区、青岛啤酒博物馆、深圳罗湖金啤坊艺术街区等等,这些工业遗产的活化,不仅实现了文商旅融合,传承了工业文脉,留住了城市记忆,还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这种产业发展之变,也伴随着土地利用方式之变。透过这些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规划更精雕细琢了、用地更节约集约了。这种转变,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变迁,也折射了城市发展的进步。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印记,它们在新旧交替中踏浪前行。曾经为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工业锈场”,今天依然可以成为备受关注的“城市秀场”。
浙江安吉红庙村:废弃矿坑化身流量密码
在浙江安吉红庙村,一个名为“深蓝计划”的乡村咖啡馆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点,今年4月5日一天就售出咖啡8818杯,刷新我国单日单店咖啡销量纪录。
未在繁华商圈,也不占据超大店面,一个小小的乡村咖啡馆靠什么创下如此佳绩?答案是一座废弃矿坑。
这座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又渐渐衰败的矿坑,几年前还因缺乏治理资金令当地政府头痛不已。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该矿坑却因其独特景色在自媒体平台悄然走红。当地敏锐抓住这一契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展开了废弃矿坑治理,打造了新业态。
如今,矿坑被碧水填满,宛如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正是找准了这条乡村特色旅游与废弃矿坑治理的融合之路,才有了后面的“网红打卡”和“流量变现”。
不只咖啡馆,近年来废弃矿坑还有其他变法:浙江由废弃矿山化身而来的杭州国家版本馆、辽宁阜新火爆全网的矿坑音乐节、黑龙江双鸭山风光旖旎的翡翠湖矿坑公园……这一曾经承载工业辉煌却又留下满目疮痍的印记,如今正在创新与创意的驱动下华丽转身。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独特的自然景观就是再生优势。梳理一些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通过合理利用废弃矿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优势,结合创意设计和市场运营。
当然,在再生利用过程中,不仅要算好“生态账”和“经济账”,还要集聚政策合力、发挥组合效应。一个治理项目的成功,靠的不是哪一条政策、哪一个举措,而是要充分发挥多部门政策的组合效应。聚合力,才能全面激发治理的新活力。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一座座矿山,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展望未来,完成工业使命而衰败的矿山,也可以再次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流量密码”。
上海苏河湾:向下看激发城市向上力
百年苏州河,一道苏河湾。位于上海心脏地带的苏河湾,串联着城市“新”与“旧”的记忆。这里有四行仓库等众多红色地标,也有越来越多被“唤醒”的空间,成为彰显城市活力的网红打卡地。
苏河湾万象天地,人流络绎不绝。在这个“地面公园绿地+地下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里,土地利用从平面转向立体,自然生态、商业服务与历史文脉因交互开发而完美融合。桥下同样别有洞天,“潮涌苏河”运动空间内,市民玩滑板、打篮球、跳霹雳舞,二层的观光桥廊线条设计优美、空间利用合理,漫步其上,甚为舒适。
以土地向“下”生长支撑城市向上发展,苏河湾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步入存量时代,我国不断探索地下空间的无限可能,实现地上和地下空间多层次、高效率、有机结合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以地铁为主导的地下轨道交通,以综合管廊为主导的地下市政设施和地下停车、地下商业等快速崛起。在河北雄安,有充分利用地上、地下、夹层等空间建成的雄安站;在广东深圳,有建在桥下的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在云南西双版纳,有多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勐泐文化广场……放眼祖国大地,更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带来了更高品质的生活。
告别“摊大饼”式粗放发展,转而深耕地下空间,实现地上地下的高效协同与综合开发利用,这一发展思路之变不仅极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也让城市发展更具韧性和活力。
记得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被迫离开地面搬入地下城。现实中,我们不断挖掘、建设聚集多重业态的“地下之城”,并与地上区域实现功能互补、上下互动。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会因为更多“向下看”的创新与实践,激发出更多发展的“向上力”。
重庆洪崖洞:以实景三维构建智慧之城
夜幕下的重庆洪崖洞灯火辉煌、美轮美奂,游客们漫步在5.5米宽的嘉滨路人行道上,观景、拍照两相宜。今年国庆假期,洪崖洞接待游客103.1万人次,位居重庆中心城区景区榜首。
然而,一年多之前,这里还是人车混行、交通拥挤。为了改变这一乱象,重庆依托实景三维技术,对人流承载、桥下空间、山水城桥灯等进行综合研判,最终将嘉滨路洪崖洞段沿江一侧的人行道从2.5米拓宽至5.5米,让游客拥有更舒适安全的出行体验。
绘好“实景三维” ,将立体城市搬进数字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基础测绘工具,实景三维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复刻能力”,正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小到一条路、一栋楼,大到城市片区、重要交通廊道等,依托实景三维空间底座,均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数字研判和仿真推演,进而精细谋划城市风貌,促进空间品质提升。
目前,我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正在开展城市级三维模型建设,建成约10.3万平方公里的城市三维模型,并在超大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大显身手。在重庆,依托实景三维空间底座,开展城市片区、重要交通廊道、市政基础设施等数百项规划优化论证,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能力进一步强化;在上海,针对100多个重点建筑设计方案开展的三维辅助评审,可有效分析判断建筑材质和色彩控制的合理性,推动建筑品质提升;在青岛,无缝衔接海陆区域的海岸带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能够规避海浪、风暴潮、不良地质条件对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在湖南张家界,实景三维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助推景区管理走向精细化……
实景三维融合数字与现实,让城市治理更“智慧”。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细,实景三维正延伸至各个领域,更多的“理想之城”“智慧之城”正在从虚拟转变为现实,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看得见、迈得稳。
福建厦门筼筜湖:海陆相济处人烟自繁盛
对鸟类摄影爱好者来说,福建厦门筼筜湖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打卡地。每当筼筜湖西北角的纳潮水闸打开,大量海鱼随着潮水涌入闸口,白鹭竞飞捕食。一时间,奔腾的浪花、跃出水面的鱼儿、自由翱翔的白鹭共同形成一道独特风景。
这是一道来之不易的风景。筼筜湖位于厦门思明区,与西海域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工业的肆意发展导致这里环境污染严重。当时民间流传的“垂帘听戏”笑言,反映的便是夏季湖边蚊蝇成灾、市民只好坐在蚊帐里看电视的场景。开展截污清淤、陆源污染整治、污染企业腾退……厦门水岸共治持续36年,才得见今日筼筜湖的秀丽逶迤、绿树成荫、白鹭点点。
与此同时,针对自身“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实际情况,当地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深化陆海统筹机制,全链条推进“海域、流域、全域”生态保护修复,以高质量生态保护推动高品质城市发展,迎来“鹭岛蝶变”,让厦门成为理想栖居之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滨海城市在“陆海统筹”理念下,一盘棋推进保护和发展,展现出各自的生态亮点。在山东,因煤而生的日照港退港还海,修复46万平方米金沙滩,为发展生态经济启动了新引擎;在浙江,宁波梅山湾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以优质海湾引进帆船赛事,打造“生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在广西,防城港以“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分层模式建设海堤,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文化休闲于一体……陆海协调、人海和谐之景,令人心向往之。
人与海和谐共鸣,富与美同频共振。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能涌现出更多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品质齐头并进的网红打卡地,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足。
北京白塔寺:老街焕新生城市筑新景
白塔寺,坐落在北京西城区的城市地标,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寄托着一代代北京人的乡愁记忆,也记载着历史变迁的岁月痕迹:从皇家祭祀场所到市井庙会胜地,再到老旧残破的胡同院落。而今,古老的白塔寺街区以网红打卡地的身份重回大众视野。
从东、西岔胡同遥望白塔,红墙、灰瓦、古老寺院的庄重典雅,与胡同里精致的咖啡店、餐厅有机融合,烟火市井与现代精致、传统文化与新生业态在此找到了和谐相处之道。
北京实施的老城有机更新,正是街区新生的重要推手。自2013年起,白塔寺街区就开始疏解腾退和更新改造。11年时间,沿着保护与更新并重的思路,通过系列“微修缮、微更新”举措,街区整体环境得到改善,传统胡同风貌得以保护,新商业不断崛起。更可贵的是,新老居民都拥有了更好的生活。
老城向新,不只在白塔寺。我们看到,告别“增量时代”,更多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面貌更新并举的实践,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广州永庆坊、上海老城厢、苏州平江路、沈阳西塔街、拉萨八廓街、重庆山城巷……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老城区老街道的独特魅力与新城市新生活的无限活力。
这些新与旧的交织,映衬着城市治理、土地利用、空间规划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与此同时,更多关乎“心”的变化也在发生:人们生活品质更高、居住环境更优、幸福感获得感更强。这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对人民新期待的积极回应,更是我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城,所以盛民也。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城市更新的脚步也要继续向着宜居、韧性、智慧迈进。期待,城市发展持续向“新”,人民生活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