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10分争议"引热议,教育公平需破局
考研"10分争议"引热议,教育公平需破局
近日,一场关于考研成绩的争议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一名女生"二战"上海大学考研,其专业课成绩仅得10分,这与她"一战"该科的130分成绩形成鲜明反差,且成绩与预估相差甚远,而她自称此次考试均按题目要求作答,此事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面对舆情,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及时发布《情况声明》,阐述成绩公布与复核流程,强调阅卷及复核工作的规范性,坚称不存在换卷、压分等异常情况,还表明各题均有批改痕迹。然而,这一声明虽回应迅速,却未能真正消除公众疑虑。公众质疑的核心并非流程本身,而是那令人费解的10分究竟依据怎样的打分标准得出,学校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缺乏实质性解释。
在此争议之下,上海大学有必要采取更有力举措。一方面,在保障考生隐私的前提下,学校应公开详细评分标准与评卷情况,让公众清楚知晓10分的由来。若评分公正,便能化解争议;若存在问题,也可及时纠错,维护考试公平。另一方面,邀请其他高校相关专业资深教授及教育考试专家组成独立审查小组,重新评估试卷评分,第三方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将提升审查结果的可信度,比学校自行复核更具说服力。
这一事件虽为个例,却深刻反映出考生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文科考试主观题评分依赖评卷人主观判断,现行制度对评分一致性监督不足,易引发"压分""偏好评分"等争议。考生复核无果后,往往缺乏进一步申诉或引入第三方介入的途径,只能无奈接受结果,凸显制度救济的缺失。若此深层次问题得不到解决,类似事件恐难杜绝。
"10分争议"事件,实则是当下考研评价体系中程序正义与实质公平脱节的体现。高校仅以"合规声明"回应质疑,难以平息争议,还会损害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因此,亟待完善评分监督机制,对主观性强的科目实行多人交叉评分、分题盲审制度等,并建立健全评分偏差申诉复核机制。只有将考生权益置于制度设计核心,打破"自说自话"的局面,才能给考生与社会满意答复,维护高校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及自身公信力,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位逐梦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