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首富! 雷军到底怕什么?
拒绝首富! 雷军到底怕什么?
2025年2月27日,小米集团股价一度飙涨4%,创始人雷军个人财富估值达4400亿元人民币,短暂登上“中国首富”宝座。然而,仅1小时后,小米股价跳水超8%,首富之位得而复失。这场由股价波动引发的财富排名“薛定谔”现象,不仅暴露了资本市场对小米的复杂态度,更折射出雷军对“首富”标签的复杂心态。
2025年2月27日,港股开盘后,小米集团股价盘中一度飙涨4%,市值突破1.4万亿港元。
创始人雷军因持股比例超10%,个人财富估值被推算为4400亿元人民币,被多家媒体宣布:
短暂超越农夫山泉钟睒睒,登上“中国首富”宝座。
然而,仅1小时后,小米股价跳水超8%,钟睒睒重回榜首。
相关话题#雷军喜提1小时首富体验卡#等轮番冲上热搜榜首时,有网友晒出了雷军本人在武大校友群的紧急辟谣,他说新闻是假的。
据彭博富豪榜上显示,钟睒睒的财富值仍然领先于雷军。
因此,一众网友共同见证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首富”的诞生和寂灭。
实际上,这场由股价波动引发的财富排名“薛定谔”现象,除了暴露资本市场对小米的狂热与犹疑,更是折射出了雷军对“首富”标签的复杂态度。
急于否认,是谦逊?还是另有隐忧?
首富计算的“灰色地带”
彭博富豪榜统计的雷军身家为469亿美元(约3404亿元)。
但是,这一数字仅仅基于小米持股。
图源:新浪财经
在小米股权之外,雷军的财富版图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
根据公开数据,媒体估算其个人财富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在小米集团,雷军持股24.2%,仅此一项估值或达3412亿元。
2024年小米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升至16.8%,国内排名第二,仅次于华为,同时小米依然在冲击高端市场;
汽车业务方面,SU7上市9个月交付13.5万辆,2025年的目标更是上升到30万辆;
昨天su7 ultra 开售仅仅2小时,大定就突破了10000辆,达成一个关键目标。
图源:微博@卢伟冰
汽车业务目标的逐步实现,将会直接推动小米市值和雷军个人财富的进一步增长。
第二部分,是包括金山办公、金山软件、金山云等在内的金山系资产,合计贡献约441亿元。
第三部分,则是顺为资本投资。其估值约500亿元,且实际投资回报可能远超想象:
顺为资本2014年就参与了字节跳动B轮融资,持股比例未公开;若按字节已超1.5万亿美元的估值计算,其潜在收益难以想象;
机器人独角兽宇树科技,2024年上市后市值暴涨200%,而雷军持股比例至今成谜。
当然还有蔚来汽车、人人车、小鹏汽车等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对外投资的财富并未计入其个人身家统计。
若将这些隐形资产纳入,雷军的真实财富或远超当前榜单数据。
同时,首富之争背后的还存在着计算争议:彭博榜、福布斯实时榜、媒体推算结果均不一致。
这种混乱的计算方式,只是让“首富”头衔沦为了流量工具,而非真实财富的标尺。
长久以来,雷军呈现的性格底色始终是“技术极客”,他的低调并非是偶然。
比起财富排名,或许他更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而非个人名利。
雷军的“首富恐惧症”
“首富”是光环,但也可能是枷锁。
雷军的财富故事始于中关村。回顾其创业历程,三次重大人生转折均充满戏剧性:
1998年,接手濒临破产的金山软件,带领团队对抗微软,耗时16年完成上市。
2010年,创立小米,从“性价比之王”转型高端,2024年手机市场份额跃居国内第二。
2021年,宣布跨界造车,2024年SU7交付13.5万辆,打破新势力交付纪录。
图源:微博@雷军
从金山软件的“劳模”CEO到小米的“性价比之王”,他始终以“工程师”自居,强调“专注产品,而非财富”。
早年,雷军曾公开表示:“企业家最大的价值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财富排名。”
在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雷军始终强调“产品即信仰”。所以,他的价值观与“首富”标签存在着天然的冲突。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于,雷军深知财富排名的虚幻性和潜在风险。
他曾透露,2018年小米上市破发时,自己“整夜睡不着觉”;但2020年股价回升后,他更关注“如何让产品对得起用户信任”。
正如他在武大校庆捐赠13亿元时说的那样:“财富是结果,不是目标。”
图源:微博@雷军
历史证明,资本市场对“首富”的敏感,远超我们的想象。
一个规律是:当老板逼近首富时,股价必跌。
2月27日小米股价的戏剧性波动(最高涨4%、最低跌8.7%),似乎验证了这一点——表面看是市场情绪波动,但真相可能更复杂。
毕竟,小米的市盈率已高达61倍,一旦市场预期过热,泡沫破裂将直接冲击造车业务的百亿研发投入。
雷军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也证明了,首富的标签往往伴随三重风险:
首先,公众对“资本家”的天然敌意,让首富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解读为“作秀”或“割韭菜”,这与小米“用户至上”的品牌形象相悖;
其次,股价冲高后,做空机构、竞争对手甚至内部股东的套现冲动,都可能让市值瞬间崩塌。
最后,就是政策风险。
小米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小米股价的剧烈波动,折射出了资本市场对小米高端化战略的复杂态度。
2022年10月,小米股价一度跌至8.31港元,市值缩水至2000亿港元。
彼时雷军坦言:“股价跌到8港元时,每天都在反思,到底犯了什么错。”
如今,小米通过“手机×AIoT×汽车”生态布局,股价缓慢回升至56.3港元(2025年2月26日),市值突破了1.4万亿港元。
图源:微博热搜
同时这场反弹的背后,也暗藏了风险。
尽管小米手机全球销量稳居第三,仅次于苹果、三星;但是,高端化仍是致命短板,落后于华为、苹果等竞品。
小米SU7在2024年交付13.5万辆,2025年的30万辆目标,意味着产能必须翻倍。
对比来看,比亚迪“元”系列单月销量已突破8万辆,理想L9的自动驾驶方案已经获得了北京、上海路测牌照。
更危险的是,近日特斯拉中国版FSD被曝存在“幽灵刹车”问题,导致消费者对新兴品牌的信任度下降。
同时,BBA、特斯拉等竞品也在虎视眈眈。
这些对小米汽车的影响在于,剑指高端市场的小米SU7 Ultra,需要遭遇市场最为严苛的审视。
图源:微博@雷军
所以,小米汽车需塑造“科技先锋”而非“富豪玩具”形象。
这是因为品牌的定位宣传,引起了消费者的超高期待。
同时,小米的AIoT生态智能家电虽然是对标美的、格力等竞品,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国民品牌”的认知。
再看海外手机市场,传音控股在非洲市占率突破45%,华为拉美渠道已全面复苏。
反观小米,在印度的伤口从未愈合,全球化战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那么,小米需要“首富”吗?
从营销角度看,“首富”话题无疑会为小米当晚的SU7 Ultra发布会赚足眼球。
但长期来看,弊大于益。
因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普惠”,而非“富豪光环”。
马云因蚂蚁集团上市风波淡出公众视野、许家印的恒大因债务危机崩塌、黄峥在拼多多市值巅峰时急流勇退。历史已经证明了:首富标签往往伴随着巨大风险。
所以,雷军的辟谣,本质上是一次精准的预期管理。
或许是吸取了前车之鉴,为的就是避免小米重蹈覆辙。
一个更大的未来
2月27日发布会后,小米股价最终收于53.1港元,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从股价过山车到财富乌龙,这场风波归于平静。
雷军的野心不是当首富,而是打造一个“万亿生态帝国”。
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他:一个敢于All in未来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