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分期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分期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中引发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疼痛、红肿、发热和功能障碍,间歇期无症状,以及慢性期可能出现的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及肾脏损害等。由于症状多样且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就医非常重要。
急性发作期
疼痛:这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最突出的症状。通常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疼痛剧烈,可表现为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令人难以忍受。
红肿:受累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出现明显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表面紧张发亮。这些症状一般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发热: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患者可能因炎症反应或合并感染而出现高热。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肿胀,受累关节的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关节屈伸不利等功能障碍。
间歇期
在急性发作后,患者会进入间歇期,此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症状缓解,体内的尿酸水平仍然较高,尿酸盐结晶仍在关节内沉积,随时可能再次引发急性发作。在间歇期,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持续升高,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
慢性期
关节畸形: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可导致关节畸形,常见的畸形包括第一跖趾关节肿大、外翻,手指关节呈梭形肿胀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
痛风石形成:在慢性期,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大小不一,表面皮肤菲薄,破溃后可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且不易愈合。
肾脏损害: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脏损害,出现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包括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
治疗建议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分期进行:
在急性发作期,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红肿。
在间歇期,应重点控制血尿酸水平,可通过调整饮食、多饮水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进入慢性期后,需要针对关节畸形、痛风石及肾脏损害等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