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房室分离:定义、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房室分离:定义、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oulai.cn/baike/mdisease/app/tRgS4ZVQHP.html

房室分离是指心脏的房室间失去正常的激动传导而各自独立激动,互不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无关。房室分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窦房结频率减慢、次级起搏点频率加快、传导阻滞等。虽然房室分离本身可能无重要临床意义,但其常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房室分离概述

房室分离是指房室间失去正常的激动传导而各自独立激动,互不影响。房室分离心电图的表现示Р波与QRS波群无关。如有个别冲动夺获心室或心房,则称为不全性房室分离,如在一段时间内无夺获,则称为完全性房室分离,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具体病因还需结合临床表现。由于心律不齐可以有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晕厥,本病主要通过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改善。

就诊信息

  •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 是否医保:是
  • 英文名称:atrioventricular dissociation
  • 是否常见:否
  • 是否遗传:否
  • 并发疾病:阿斯综合征
  • 治疗周期:终身治疗
  • 临床症状: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晕厥
  • 好发人群: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心动过缓的患者
  • 常用药物: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单硝酸异山梨酯
  • 常用检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疾病分类

根据导致房室分离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窦房结频率减慢:窦房结起博过缓导致次级或隐匿起搏点发出冲动,产生房室分离。见于窦性心动过缓时,并可一起独立的房室交界性节律。
  2. 次级起搏点频率加快:次级起搏点冲动发放异常增快抢先控制了心室,常见于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而无逆行心房夺获。
  3. 传导阻滞:正常频率的窦性心律因房室交界区阻滞而未能到达心室,导致次级起博点控制了心室,常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 多种原因组合:如洋地黄过量导致窦房或房室阻滞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病因分析

房室分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本病好发于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心动过缓的患者,可由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等因素诱发。

主要病因

  1. 心脏自律性的异常:由于窦房结的频率过低或低位节律点的频率增高,因而心室被频率较快的异位节律点抢先控制。当窦性激动经心房传至房室传导系统时,正当该部位处于绝对不应期,这个窦性激动便被干扰不能下传至心室,于是,窦性激动只能控制心房,而心室则由异位激动所控制,形成房室分离。这种分离状态显然是由于两个激动互相干扰而发生的,所以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这时室率快于房率。
  2. 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房室传导系统(通常为房室结)存在病理性阻滞、窦性激动不能下传或传导延缓,因而低位节律点有机会和窦房结并行的发出激动,两个节律点分别控制心房和心室。这种房室分离显然是由于病理性阻滞所造成,所以称为阻滞性房室分离。实际上,它应归属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表现。此外,在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例,应用心脏起搏器治疗时,心房由窦房结控制,而心室则由起搏器控制,同样可形成房室分离。通常所谓的房室分离是指干扰性房室分离。阻滞性房室分离时房率较室率快。

诱发因素

房室分离可由电解质代谢紊乱、心肌缺血等因素诱发。

流行病学

随着年龄增长,房室分离的发病率越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成人患病率在0.5%~0.95%之间。

好发人群

  • 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期的心脏器质性病变会导致患者心脏上的激动传导受到阻滞。
  • 有心动过缓的患者:心动过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进一步导致房室分离。

症状表现

房室分离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症状主要为原发疾病的症状,如疲倦、乏力、头晕、胸闷、胸痛、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也可出现晕厥、抽搐。本病可并发有阿斯综合征。

其他症状

部分房室分离患者可表现为晕厥、抽搐等,同时还会伴有夺获和干扰的现象。

并发症

  • 阿斯综合征:由于心室率过慢导致脑组织缺血,患者表现为突然晕厥、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脉搏消失、心率快速、缓慢或暂停,心律紊乱、心音低钝或消失,呼吸表浅或停止、血压测不到,心电图常表示为2度或者3度房室传导阻滞。

就医指南

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做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房室分离需要与室内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者出现昏迷或者休克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房室分离患者需要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在家是否测过脉搏和心率?
  • 以前是否有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史,病史多久了?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
  • 都做过什么检查?
  • 是否治疗过原发心脏疾病?

需要做的检查

  1. 心电图:心电图可以确定P波和QRS波群的独立性,P波和QRS波群各自规律出现,互相之间没有固定关系。
  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通过心动图进一步的检测心脏情况,可进一步提高房室分离的诊断率。
  3. 体格检查:可以通过体格检查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头晕、头痛的症状,同时还可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脑膜刺激征,排除一下其他疾病。

诊断标准

  • 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史病史。
  • 有胸闷、胸痛、头晕、晕厥等症状。
  •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显示P波和QRS波群各自规律出现,互相之间没有固定关系。

鉴别诊断

  1. 室内阻滞:室内阻滞是指室上性激动在心室内传导异常,引起QRS波群形态和(或)时间异常。室内阻滞包括右束支、左束支、左束分支阻滞等。心电图P波和QRS波群具有固定关系。
  2.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主要表现为心悸、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输出量减少和低血压,可通过心电图以及电生理检查确诊。
  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乏力等,可通过心电图进行诊断,房颤心电图特点是P波消失,出现f波,心室率在300-600次/分钟之间。

治疗方案

房室分离的治疗是针对产生房室分离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而不是房室分离本身,如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以及手术治疗进行改善,本病一般治疗周期为终身控制。

治疗周期

房室分离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因此治疗多为终身治疗。

一般治疗

房室分离患者应注意休息,症状不明显时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防止受凉,避免感冒及呼吸道感染,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1. 阿托品:阿托品可提高房室分离的心率,主要用于阻滞于房室结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时应慎用。
  3. 强心类的药物:如洋地黄,可以增加心室收缩率,但是用此药物时应注意洋地黄的中毒现象,容易出现室速,不及时治疗可以发展成为室颤,导致死亡。

手术治疗

  • 对于发生过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早给予临时性或永久性心脏起博治疗。
  • 射频消融术:常常用于心脏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的人,对于室上性的心律失常,疗效更好。

预后情况

房室分离由窦房结频率过慢引起者,预后相对较好,但不能治愈。次级起搏点频率加快或传导阻滞者,尤其有晕厥等症状,死亡风险较高,一般建议该病患者病情稳定后没3~6个月复诊1次。

能否治愈

因房室分离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此治疗仅缓解症状。

能活多久

房室分离患者的存活时间与原发病有关,如果原发疾病控制较好,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次级起搏点频率加快或传导阻滞者,尤其有晕厥等症状,死亡风险较高。

复诊

房室分离患者如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应,应及时复诊,病情稳定者至少每3~6个月复查1次。

饮食建议

房室分离患者应低盐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给予易消化饮食,可以少食多餐。

饮食调理

  •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 限制腌制食品等高盐食物。
  • 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给予易消化饮食,可以少食多餐。

护理要点

房室分离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注意休息,同时还要进行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监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如应用利尿剂,则需要注意补钾,避免引起低钾血症。

日常护理

  • 口服用药:按医嘱按时服用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
  • 应用利尿剂治疗者每日记录出入量,记录体重,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避免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必要时及时行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特殊注意事项

  • 有头晕、晕厥等症状者,应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
  • 应用利尿剂者应注意复查血生化,注意补钾,避免低钾血症的发生。

预防措施

房室分离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因此可以通过对原发病请积极筛查和治疗进行预防。

早期筛查

对于有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应定期定期复诊,细致进行心脏查体,尤其是听诊,定期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房室分离的情况。

预防措施

  • 生活规律,注意休息,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
  • 加强睡眠,避免长期熬夜。
  • 适当的做一些放松运动,避免自己的精神过于紧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