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人类文明的摇篮 —— 罗马
欧洲现代人类文明的摇篮 —— 罗马
罗马,这座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意大利的首都,更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从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到文艺复兴的璀璨,从天主教的中心到现代艺术的殿堂,罗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座永恒之城,领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罗马的历史与文化
罗马的文字可考证的历史跨越28个世纪,是存在人类连续居住的最古老的欧洲城市之一。作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核心,以及全球天主教中心,罗马在宗教、政治、军事、贸易、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语言贡献
罗马对西方世界在语言方面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在罗马化的过程中,许多以拉丁语为基础和框架的语言开始出现,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这些语言在大航海时代随着贸易和殖民文化扩散到世界各地,西班牙语更是直接统治着整个中美洲和除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
宗教地位
自中世纪以来,罗马一直是基督世界的朝圣地。梵蒂冈虽然在1929年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但罗马和梵蒂冈不可分离的关系仍使它作为天主教世界的代名词而吸引着成百上千万的基督信徒前来朝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逐渐处于教皇的直接政治控制之下,并于公元8世纪成为了教宗国的首都。
艺术成就
1418年,一场称为“文艺复兴”的欧洲文化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以超越古典时代的成就为目标,在艺术、建筑、文学、科学等社会领域展开了伟大的改革。历任教皇都竭尽所有物力去将罗马打造成一个“永恒之城”。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和建筑家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杰作。
现代罗马
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罗马市区域内共有人口2,754,719人,是意大利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欧盟范围内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整个罗马大都会区,人口则高达4,230,292人。截至2023年1月,罗马市范围内共有511,332名外国居民,占总居民人数的18.56%。
在2019年,罗马接纳了860万名游客而被评为世界上游客数量第14位的城市。罗马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它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联合国下属组织的总部所在地,也是芬迪、宝格丽和华伦天奴等著名意大利奢侈品牌的总部。
旅游攻略
抵达
此次乘坐航班抵达罗马的主要机场——达芬奇机场,机场对夏季大客流的应对措施比较一般。许多游客会选择从行李提取区的自动售票机处购买前往市区的火车票,但是人流量巨大的达芬奇机场,到达区却只有两台售票机,因此往往会出现非常长的购票队伍。
罗马连接机场至市区罗马中央火车站的火车由意大利国家铁路公司旗下的Trenitalia公司运营,半个小时的路程,14欧元的票价颇有抢钱的味道。如果时间不是很紧张的话,建议提前或者现场购买由数家不同公司运营的机场巴士,单程票价只需要6欧元。
此次我从法国来到罗马,在法国机场的时候手机充电线坏掉了。机场的充电线要26欧元,我非常不喜欢当冤大头,硬扛着5%的电抵达了罗马。等到了中央火车站,手机早已自动关机了。但是得益于罗马大街小巷靠勤劳的印度人开起来的星罗密布的便利店,闭着眼睛走两步都可以买到7欧元的充电线,避免了在法国被敲竹杠。罗马的中央火车站是一个重要的交通集散地,即便是在晚上的10点半,仅仅是排队等出租车的队伍就长达几十米。
主要景点
斗兽场
斗兽场这个中文译名其实极具误导性。罗马帝国时代的露天圆形剧场(amphitheatre)不光是用来表演角斗士的致命格斗的地方,也用来表演捕猎动物、死刑处决、著名战役的情景再现和基于罗马神话的戏剧表演等。正如它本来的名字一样,这就是一个展现一些大型公共表演的地方,而不局限于有关动物的格斗。
Colosseum这个拉丁语名字则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的后人对罗马这个剧场的称呼,用以体现该剧场之大。在当时的罗马,人们大概仅仅称这个地方为“剧场”。
罗马的圆形剧场是古代人类建造的最大的剧场,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剧场。始建于公元72年,罗马剧场仅用时8年即完成建造,可容纳5-8万个观众。相比于中世纪动不动就耗费几百年修建的教堂,这在2000年前的角度来看,速度是非常快的,也充分反映了当时西罗马帝国的实力。
这是罗马最受欢迎的游客景点之一,尽管它在历史上受到了地震的严重损坏,但两千年间一直巍然不倒,被评为世界七大新奇迹之一。罗马斗兽场俨然是罗马的一个图腾,也是许多罗马的艺术生必须采风的地方。
罗马广场
在几个世纪里,罗马广场都是罗马市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6世纪,这里举办了无数的庆祝活动、选举、公众演讲和公开审判等。除了这些活动之外,这片广场也是一个商业中心,是罗马群众购买商品的中央市场。
广场的周围是当时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政府建筑和早期的寺庙等,许多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地方都只留下了残垣断壁。有些建筑我们现在知之甚少,但是仅从这一大片2000多年前的废墟,就足以体现当时罗马生活的繁荣。这里每年都吸引着约45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国家纪念碑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是一个在意大利拥有国父称号的人物。 意大利半岛长期被外族部分占领,或者由多个不同的国家组成。他使意大利自公元6世纪后,于1861年第一次成为了一个独立且统一的国家。1878年,作为第一位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国王而去世后,许多人开始谋划为他修建一个纪念碑,该纪念碑因此于1885年开始建造,并于1935年完工。
这里也被称为“祖国的祭坛”,除了纪念意大利的国父以外,也用作为罗马女神的祭坛以及意大利的无名士兵纪念碑。在古罗马神话中,罗马(Roma)是一个将罗马城拟人化了的女神的名字。
该国家纪念碑是意大利的国家象征,因此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国家活动。比如意大利的解放日、共和国日、武装部队日等,这些活动通常都有意大利总统和意大利总理等最高级政府长官出席。同时,纪念碑内部也有一些小博物馆对游客开放参观。
特雷维喷泉
在文艺复兴末期,时任教皇乌尔巴诺八世觉得当时的喷泉不够夸张和壮观,要求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雕塑家和建筑家之一吉安·洛伦佐·贝尼尼重新设计一个喷泉。虽然这个计划随着教皇的去世而被搁浅,但是在后来疯狂的巴洛克时代,这一计划被再次提上日常。教皇克莱孟十二世组织了一场设计竞赛,该设计赢得了比赛并于1732年开始建造,耗时30年后于1762年完成建造。
特雷维这个名字源自于拉丁语的trivium,意味三条路的交点。没错,这个喷泉的名称正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三条小路的交叉。该喷泉是罗马全城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喷泉之一。
来到这里的游客不断践行着一个持续了上百年的传统——扔硬币。按传统来说,人们应该背对着喷泉,用右手举过左肩向喷泉中扔一枚硬币。该行为寓意着未来的某一段时间,你还会有机会再次来到罗马。据估计,游客平均每天就能往喷泉里扔出3000多欧元价值的硬币。仅在2016年,意大利当局从这一个地点就捞出了140万欧元。
万神庙
万神庙其实是一个天主教堂,其真实的全名为圣玛丽亚与殉道者大教堂。该位置在最早是一个在第一个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造的寺庙,但后来因火灾被烧毁。后来的罗马皇帝哈德良命令在寺庙的原位置重新建造一个寺庙,即现在的万神庙。
该庙的建造日期不详,据现在考古学家的估计,大致在公元126年左右。这是因为哈德良下令建造这座寺庙的时候,并没有刻下建造时间,而是要求保留了奥古斯都时期被烧毁的寺庙的铭刻文。公元7世纪后,它的用途被重新定义为了天主教堂,因此常规的教堂活动在这里都会正常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万神庙的顶部是一个圆形穹顶结构。即便是在几乎两千年后的今天,该穹顶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加强结构的穹顶。其直径与其顶点距离地面的高度完全相同,均为43米。这在现代来说也是一个建筑奇迹,现代混凝土结构都需要加注钢筋作为加强构件,而万神庙如此大的穹顶却没有使用任何钢筋,完全靠混凝土撑起并存在了近2000年。
真理之口
这个巨大的大理石盘被倚靠放在科斯梅丁圣玛丽亚大教堂入口门廊的墙边,据一个从中世纪起流传至今的传说,把手伸进这张脸的嘴里,它会咬掉说谎者的手。该石盘最被人所熟知的场景是出现在1953年的著名的美国浪漫电影《罗马假日》中,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带着女主角奥黛丽·赫本来到了这里并告诉她了这个传说。具体剧情我不记得了,但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故事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服装设计奖,是当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
这个大理石盘重达1.3吨,直到现在历史学家也不确定这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据猜测,这应该是在13世纪时附近寺庙用的一个下水道井盖。17世纪的时候,这个盘被挪到了现在的位置,并在近400年间没有再被动过。
贾尼科洛山
古罗马城周围有数座小山,贾尼科洛山是其中观赏罗马的最佳地点之一。此处高地是现代罗马市范围内的第二高点,同时也被建设成了一个公园。相比于罗马城内,山顶上的游客数量不多,但时常有艺人在这里表演,是一个适合休闲的好地方。
自1847年12月1日起,时任教皇庇护九世要求每日中午在圣天使城堡开一炮,作为唯一的官方时间来校正所有教堂的钟。炮声响彻全城,人们以炮声为基准,来校正时间。1904年,这个习俗被挪到了现在的贾尼科洛山上,并一直持续至今。虽然调时已经不再必要,但不论风雨,每天的中午12点,这里仍会由意大利陆军来打响一炮。
街景
罗马在两千多年里都是西方文明世界的代表,特别是作为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等多个革命性的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全城“遍地是古迹”,让人目不暇接。太多的历史建筑很难一一覆盖地去介绍,街边小狗对着撒尿的那块砖头都有着两千年的历史,我第一次感到文物原来可以多到这么不值钱。作为天主教的总部,随便一进门就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著名艺术家壁画的教堂,最佳的感受途径只有置身其中。
结语
罗马是公认的西方文明和西方基督世界的摇篮,太多的罗马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影响一直保留至今。欧洲很多国家的防暴警察的队形采纳的也是两千年前的罗马军队方阵,拉丁字母的发明更是欧洲绝大部分语言的文字基础。
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文化都与罗马绑定在了一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脍炙人口的谚语无不描述着它的繁荣和伟大。罗马帝国在欧洲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好似并不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它的点点滴滴完全在欧洲的方方面面被反映着。好像它的历史从来没有停止,只是以一个不同的外在形式而持续的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