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西游记》:从取经路线到文化影响
大数据解读《西游记》:从取经路线到文化影响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本文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这部经典著作,包括取经路线、遭遇的困难、角色关系以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改编情况。
取经队伍的壮大历程
唐僧肩负着唐王的重托,开始了漫长的取经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取经队伍逐渐壮大,先后加入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最终形成了以唐僧为首的师徒四人团队。
取经之路的艰难险阻
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从大唐长安出发,最终到达天竺国的大雷音寺。这条路线大致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延伸,途经许多具有现实对应地点的奇幻地名,如五行山、高老庄、流沙河等。
主要途径地的海拔变化显示了取经团队翻山越岭的艰辛。从春秋季节的劫难统计可以看出,取经之路不仅在劫难中一次次轮回,也是在四季中一次次轮回,其中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劫难数相对较多。
不禁让人想起86版《西游记》电视剧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中的那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西游记》小说的精髓在于一次次劫难的轮回与重复,这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是相同的,也是不同的,如同乐曲卡农一般,在轮回与重复之中坚定、执着、升华。
取经途中的神妖众生
在取经路上,唐僧师徒遇到了各种神佛、人类和妖怪。通过数据可视化可以发现,总的来看神佛还是多于妖怪,如同生活中办法总比困难多,挺一挺,总能过去。
对《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关系进行梳理,关联关系越多的角色对应的圆圈越大,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取经团队、神佛、人类和妖怪。
西游记中有名有姓的妖怪可以按照不同出身进行分类,包括:无背景、灵山背景、道家背景、神仙背景、坐骑下凡、宠物下凡等。对几种分类的占比数据进行可视化,可以看到没有背景的妖怪占比最多,其次是灵山背景。
《西游记》的传播与改编
《西游记》在“一带一路”国家广为流传,被翻译成16种语言,小说版本多达60个。《西游记》中灿烂绚丽的艺术想象、性格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为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等佛教流行地区的人们所津津乐道,同时,也为中亚、中东欧的国家和人民所广泛接受。
迄今为止,根据《西游记》小说拍摄的相关影视作品达百余部,上映、播出和演出地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西游记》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流量大IP。
汇总豆瓣网上有评分的影视作品数据进行分析,评分最高的两部作品分别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和1961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经过时间的沉淀,评分9分以上的作品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对这些影视作品按年代、拍摄国家、类型进行分类,用桑基图进行展现,可以看出最近20多年里《西游记》小说相关影视作品产出数量较多。
在国外拍摄的《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中,日本拍摄的数量较多,拍摄起始时期较早,时间跨度也较大,说明《西游记》小说和西游文化在日本尤其受欢迎。
《西游记》相关影视作品国别、分类桑基图
将拍摄年份与当年国内剧集/电影得分最高值数据汇总做散点图,并且拟合出得分趋势线,可以看到,无论是剧集还是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得分都有越来越低的趋势。
我们分别在两张图上定位出最高得分和最低得分,不难发现最高得分的经典作品都出现在早期。
同时,电影得分分布更离散,从2.5分到9.4分不等。
《西游记》相关剧集得分随年代变化趋势
《西游记》相关电影得分随年代变化趋势
结语
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81”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如同歌中所唱“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人生是一次次的面对,一次次的跨越,一次次的告别,一次次的感悟,斗罢艰险,面对下一个艰险,愿我们都有不变的勇气和坚定,一次次的,又出发。
《西游记》的故事不断被翻译、改编、改写成各个民族语言的作品,各国文学家用各种体裁进行演绎,如今的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多种现代艺术形式仍在从《西游记》中汲取营养,它不断给世人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绵延至今的文化,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优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