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大优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大优势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3-04/doc-inenmxpq5948897.shtml

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是邯郸主城区核心地段最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密切结合的高等级景区。从文化内涵、景区体量、发展前景等角度看,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2013年,邯郸城内中街北段改造,项目以“邯郸道”名之。最初的规划设计,包括三轴、四片区、四节点等。其三轴包括项目片区的一个空间主轴和两个空间次轴。主轴是城内中街主要步行道;次轴则是休闲娱乐片区内的沿沁河景观带和历史文化片区内陵西大街至丛台公园的重要步行通道。“四片区”从南至北分别为传统商业片区、地方产品体验片区、休闲娱乐片区、滨河居住片区。“四节点”分别为传统商业片区内的城墙遗址广场、地方产品体验片区内的文化广场、休闲娱乐片区内的丛台公园西门广场、滨河居住片区内的沁河滨河广场。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虽然强调是“在传承邯郸历史文脉的同时,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做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实际效果却甚不如意。

2013年以来的旧城改造与规划设计,今天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发展。2020年开始的南段“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利用,规划设计注重了历史街巷的保护,重点开发了沿街景观,融入更多的邯郸城市文化元素,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护了一些新的发现,及时调整增添为新的文化景观,文物保护与历史建筑保护得到了较好的实行。但产业业态受多种因素影响,一直未能发挥作用,与设计期望存在较大距离,且空间有限。以学步桥为中心的沁河两岸,由于相对封闭,其文化旅游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虽经多次的规划论证,始终确定不下方向,仅以河岸绿地来定位,也不适合现代发展需要。

有鉴于此,邯郸市谋划了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在大规划、大设计、大运营、大框架的基础上,把上述各个部分即南段(原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北段(原邯郸道项目)、学步桥景区、丛台公园景区等统一起来,确定了18个重点打造的景点,包括万宾楼、回车巷、河北银行(第一届邯郸市委)、进士李景濂故居、军分区旧址、行署办公楼、谏议坊、慈禧行宫、江西三姓、邯山书院、邯郸驿、武灵阁、文庙、城史馆、学步桥、丛台、七贤祠和碑林、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等,打造邯郸主城区核心地段最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密切结合的高等级景区。从文化内涵、景区体量、发展前景等角度看,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优越的区位优势。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景区位于邯郸主城区的核心地段,占据明清邯郸城全域,总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以上。这里不仅囊括邯郸古城的全域,而且拥有有价值的重点景观达到18处(未来扩展可达24处)。这个特点放在整个河北省,也是不多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步桥、丛台、回车巷等经典景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河北银行、李景濂故居、慈禧行宫,均为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或复式四合院,结构保存完整。七贤祠及邯郸碑林、邯山书院、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等,具有一定体量,设计精致、内容丰富。新景点有着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武灵阁、文庙、邯郸驿等复建新建建筑有着较多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赋予了实际的服务功能。总之,这里整体设计、整体运作,多点展示、多面文化,有利于合理利用与丰富展现。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开发第二阶段,即邯郸老城东南段。现在随着新思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老城的全域,因此目前的框架里,“东南金瓯缺”就成为明显的现象了。所谓“东南金瓯缺”,包括原县衙区、新街和人民路以南、串城街以东、城东街以西、城南路以北所形成的区域。这个区域,原本即为邯郸老城范围,其开发的价值,不仅为目前的项目提供更适宜的旅游空间,而且其中的王琴堂故居、地委礼堂、老县衙、王铭鼎故居、城隍庙、奎楼(魁星楼)等潜在景观,在已有南门的基础上,若适度修复北门、西门、东门,修复东南角城墙,从而使十八景向二十四景发展,将使“邯郸道”景区更加形态完整和资源提升。

二是丰厚的文化优势。“邯郸道”的最主要的文化来源有三:战国赵文化与汉代都市商业文化、明清古城文化、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文化。春秋末期的邯郸,就已经成为著名的工商城市,到战国时期,随着赵敬侯的迁都,邯郸也完成了从“仓库实”到“为赵都”的历史之变。邯郸不仅成为“袨服成市”的歌舞之城,而且出现了荀况、慎到、公孙龙、庞煖、虞卿、处子等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辩士。更是各国使节集聚、说客奔走的外交场合。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曾因为充当齐国的使节,又暗中为燕国服务,阴奉阳违,而在邯郸被囚禁半年之久,成为轰动一时的“间谍谜案”。邯郸是苏秦扑朔迷离的一生的最好诠释地。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经营十几年,由追求“家累千金”到谋划“奇货可居”,完成了其由商贾到政治家的转变。而两代秦公子也正是在邯郸,实现了从为质子到登上秦王之位的华丽转身。赵都邯郸一百五十八年的历史由此多彩纷呈。两汉时期,邯郸以工商发达而跻身于全国五大都会(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之列,商贸繁荣,歌舞酣兴。北连燕涿,南通郑卫,被服饮食,发征期会。齐鲁东来,秦晋西往,货殖辐辏,熙熙攘攘。其有肆有坊,有亭有驿。明清古城文化。邯郸城的具体建设和完整描述,在明清《邯郸县志》里有着清晰的记录。历史上,邯郸城的发展,除了战汉有着较多的考古资料以外,宋以前的记载微乎其微,少而又少,已经不能览其全貌和真谛。从明初开始,邯郸城的每一次扩展、变迁,即留有丰富的资料,包括碑志资料。对我们认识明清邯郸城的架构特色、功能分布、人文生活等,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献。城内中街,俗称串城街,是指老邯郸城内自南门至北门贯穿的主要街道。据有明确文献记载,清康熙十一年《县志》称为“南北大街”,民国时《县志》改称“西大街”。日本占领期间曾分为南大街和北大街两段。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城内中街。“串城街”一词,据考查约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政府旧城改造规划中。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丈量,自南门至北门,全长1400米,宽8米。以人民路为界,北段属丛西办事处(街道),南段属中华办事处(街道)。就整个邯郸老城而言,从明代至今,其城在明代有南北扩拓,无东西展延,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定为规模,道路肌理未变,城内中街的五口、十巷,与老城三街四门,共同构成明清至民国邯郸城的清晰轮廓,为我们今天进一步开展古城研究与文化开发利用、进一步搞好文化传承与文脉延续提供了基础条件。邯郸城在这段历史中,既有工业化交通条件的初现带来的希望,也有新的商业中心的逐渐形成演变,如今景区中的元素行署办公楼、军分区旧址、河北银行旧址等,就是这个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景观。

尽管我们梳理“邯郸道”景区文化的三大来源优势,但从综合角度来看,明清文化构建下的邯郸城文化显然有着更为丰厚的基础优势,且近代城市发展痕迹明显,而战国赵文化则最适合作为其文化背景。明清邯郸城里,以串城街为主线,以道东的五条横街、道西一巷(回车巷)一街(西门街)为辅助,构成了独特的交通脉络。在近代城市发展中,和平路、丛台路形成老城区域外的南北两条干线,使得老城的整体形态得以较好地保留,而人民路的中间贯通,又为其交通提供了便利。显然,重点景点的打造,离不开现存基础。整个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明清建筑风貌,以及老城历史根基,将是景区构建的最突出的立足点。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与文化基础也正是在此三方面。如今,除了其中的“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级名城的重要标志外,又增加了中华大街(和平路至沁河桥段)为“历史文化街区”,这对于邯郸市进一步提升名城价值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更对“邯郸道”文化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是产业化发展具有优势。这里的产业化发展优势,主要是指“邯郸道”文化项目内,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实现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与文化展示性复建相结合,全域空间、传统道路肌理体现古城特色,吃住游玩、研学演艺,全面发展有着空间,更有着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整个区域内的业态,注重创新文化形式,培养产业活跃因子,推动邯郸文旅产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作为邯郸主城区核心地段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上为多样化的区域业态提供了条件。商业快餐创新、特色小吃引进、研学产业链延伸、邯郸城史展示、历史文化景观深度解读、大型演艺舞台、个性节点体验等,在这里不仅可以互补互烘托,而且规模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期。文化产品深度的挖掘,将极其有利于邯郸文化产业的提升加速。新技术发展为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与小众化创造更多的机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适得其时,将在搭建邯郸文化产业平台、带动邯郸文旅大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