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文本流变之旅
一场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文本流变之旅
通过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来评价的话。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我会收藏这本书,它值得收藏。
对于文本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专门探究书籍,我这是第一次阅读。书中确实解答了许多我们大众普遍有的疑问。比如,相对于世界其他文明那种成体系连贯的神话故事,中国神话略显凌乱,散见于各种文本之中,那各个神话人物最早都是起始于哪些文字记载中的呢?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影响或继承关系呢?神话人物某些看似难以理解和解释的行为,背后的成因和真实用意是什么呢?
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解答,大量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背后的细节也被揭露。这是我在其他中国神话故事类书籍中所没有看到过的。所以读了几天,读的很细,感觉很好理解,也有大量的新知识收获,非常不错。
书中写,《风俗通义》中记载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天地初开时,女娲以黄土造人,因工作繁重,后以绳索沾泥浆甩出,形成更多的人。由此,手捏的黄土人为富贵者,而绳甩的为贫贱平凡之人。这反映了女娲作为始祖神的地位,也体现了最初的社会等级的分化。
据《独异志》记载,宇宙初开时,昆仑山仅有女娲兄妹二人,天下无人。他们商议结为夫妇,但感羞耻,便祈求上天指示,以山顶上的烟聚散来决定是否结合婚姻。烟合表示天意允许,烟散表示天意不允许,观看发现烟聚合了,于是他们结为夫妇,结合的时候用草扇遮面以示羞涩。很多人会疑惑,是否婚姻跟烟的聚合有什么关系呢?实际“烟合”就是“姻合”的意思,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文学表现手法。
“黄帝种玉、食玉,可命令天女停止下雨,可杀猛兽夔;黄帝统治的轩辕国中,不长寿的百姓都可活到八百岁;黄帝的子孙大多是神,外形如兽,比如长着人面鸟身、用黄蛇作耳饰、脚下踩黄蛇的禺虢,长着长长的脑袋、小小的耳朵、人的面孔、猪的嘴巴、麒麟的身子、罗圈腿、猪的脚的韩流。《山海经》记载中的黄帝是战斗力很强、非常具有威严的轩辕国首领,他的众多子孙和繁盛支系形成了黄帝天神氏族谱系。”中国人对于玉石的独特喜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玉石被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而这段描写可能解释了中国人喜欢玉器的根源。
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像是凡人的升级版,而中国远古神话人物则有人与异类结合的形象。这可能是因为在远古时期,自然环境恶劣,人们因恐惧和敬畏自然而想象出具有超自然力的神来对抗自然。同时,初民存在动物崇拜,如将令人恐惧的动物如蛇巫术化,伏羲、女娲、祝融等人身蛇尾的造型,转化为祈福禳灾的象征,从而产生了“人面蛇身”等神灵形象。这点让人想到了其他文明,比如古埃及,神祇大多也是人兽融合的造型。
《天问》中最早提及羿射日神话,但描述简略。《山海经》则更为详尽,描述了羿受帝尧之命射下九日的故事。羿射日神话的形成有多重原因,包括对严重旱灾的社会反映及民族心理反应。古代人民因旱灾带来的痛苦,通过神话中的夸张手法如“十日并出”来表达极端天气的感受。羿作为英雄形象,代表了古人对抗自然灾害的希望。此外,多日神话在不同民族中都有体现,可能源于假日现象,即日晕效应。发生日晕的时候确实可以看见天上同时出现几个太阳的影子,这体现了先民对极端天气的恐惧。同样的,夸父逐日,最后当他追到太阳降落的地点禺谷的时候,感到非常口渴,喝光了黄河里的水还不尽意,于是就跑去大湖解渴,但是还没到就渴死在了路途中。同样也是反应了先民对于干旱的恐惧心理。
神话人物在文本中的流变,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关于“夸父奔日”的章节,故事很简单,版本略有差异,但一句话总结就是,夸父是一位巨人族的首领,他追赶太阳,最后渴死在大泽边。夸父为什么逐日?这引发了我一点点小思考,对比一看就知道,相比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努力,夸父自己追赶太阳仿佛并不是造福苍生的行为,更像一种个人功利主义的行为,比如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去盗火的,而推石头的西西弗,不管是否情愿,都是一种个人实现和被现实折磨的诅咒,夸父呢,好像也是为了自己,所以古代文本中,包括很多知名的大家,对夸父逐日故事的解读都有很大的争议,不同人不同时代,评价也不同。
书中做了介绍和对比,比如,最初认为“生命与光明、死亡与黑暗是紧密联系的,夸父追赶太阳是希望得到太阳永远的照耀,那样生命也就获得了永恒”“秦朝到隋朝时期,文学作品对夸父逐日神话大多是肯定、褒杨的,高度赞赏夸父逐日的宏图伟志与英勇无畏精神的文人首推陶渊明。陶渊明围绕《山海经》写了一组诗歌,总共十三首,其中第九首是专门咏叹夸父逐日的诗歌。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而到了 唐代诗人柳宗元《行路难》对于夸父的行为就有了转折,他认为“夸父最终精疲力竭,渴死在半路上,尸身还成了狐狸、野鼠、蚂蚁、蜂虫争抢吞食的美餐。夸父生前的神勇之姿、宏伟之志和死后的悲惨遭遇的对比,说明他的行为是不是可取的。后文中更是转向描写身高只有三十厘米的北方矮人的欢乐自足生活,他们虽然身体微小,需求和欲望也微不足道,但能够健康长寿,终享天年。”之后,宋代梅尧臣认为“世界万物自有生存、运行的规律,夸父逐日和共工触天都是逆天的行为,他们二人自视甚高,自不量力,违背天道,空有千古名声。李复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则认为夸父逐日是愚蠢的、不明智的行为。”
这种对于夸父评价在各个朝代发生不同的变化很有趣,实际也是一种思想变化的折射。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秦汉六朝时期,由于本土文化的主导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初步融合,夸父神话展现了较为积极的形象。进入唐宋,随着“疑古”思潮的兴起,儒家思想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古代文献,导致夸父逐日的故事在这一时期常被理性批判,被视为不自量力的行为。到了明清,随着汉学与宋学的复兴及二者间的争论,夸父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反映出当时学术界的分歧。夸父显然成了一种载体,是争夺话语权与政治正确的一个平台。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发生变化,英雄的形象和评价也会随之改变,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就我自己而言都亲身经历过,上小学的时候清晰记得在学校楼道里张贴了英雄少年赖宁的画像,作为初中生的他为了扑灭林场的大火,在山上与大火奋战几小时,最终死了。这种牺牲自己保护公共财产的行为在当时是集体主义的表现是值得被称颂的,而在我自己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相关部门通知所有的学校撤掉赖宁画像,他的行为不再被鼓励学习。取而代之的,我最近看到一个夏季游泳安全的公益告示,上面明确写了,不要盲目去下水救人,首先要自保。价值观的流变实际一直在进行中,也体现在文本中。
总得来说,书中提供的新鲜内容很多,我觉得就算对中国古代神话有兴趣或有点研究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里找到新的思路,作为历史文化类书籍,它写的更偏向于“梳理”帮助读者厘清神话人物故事的文本流变过程,而没有曲高和寡的学术钻研,所以可读性还是非常棒的。
最后我感觉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本《涅槃》是一本主题非常明确,逻辑非常清晰的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在文本中流变发展”的书籍,它兼顾了学术严谨性和阅读的可读性,它的主线和内容也非常清晰明朗,所谓在文本中的流变和发展,就单单指的是在可考究的不同时代“文字载体”上出现的神话人物的不同阐述。至于比如在壁画领域、雕塑领域、戏曲领域、绘画领域等等其他载体上的神话人物演变,并不是这本书涉及的讨论范围。所以,也请不要让本来干净清晰的书籍叙述主线,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牵强附会上各种现代的某些主义的讨论中带节奏。书中有一段话写的特别好,“神话故事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换句话说,神话并不是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不是自觉的思维创造和精神产品,仅仅是原始先民有意无意的情感表现。”所以请不要偷梁换柱,随处借鸡下蛋了吧。认真读读还是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