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吴川三中霸凌事件警醒我们:孩子宁愿被传染病毒,也不能被传染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吴川三中霸凌事件警醒我们:孩子宁愿被传染病毒,也不能被传染恶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8A023T400?media_id=&openid=&suid=

近日,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校园霸凌事件:四名初一男生对同班同学实施了持续近一分钟的暴力行为。受害者家庭情况特殊,父亲早逝,母亲是环卫工人,兄弟姐妹有听力障碍,本人也有智力缺陷。施暴者家庭仅赔偿1000元,学校给予2万元经济补偿。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广泛关注。

这四名施暴者都是13、14岁的初一学生,在霸凌过程中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冷漠和残忍。他们用笤帚顶住受害者胸部,强迫其吞食异物,用拖把击打其脸部和头部,甚至有人飞起一脚踢向受害者。整个过程持续约1分钟,令人揪心愤慨。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受害者家庭情况特殊,父亲早逝,母亲是环卫工人,兄弟姐妹有听力障碍,本人也有智力缺陷。施暴者家庭仅赔偿1000元,学校给予2万元经济补偿。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广泛关注。

群体恶意的警示

校园霸凌往往与"群体恶意"密切相关。去年发生的邯郸初中生杀人埋尸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三个初中生以出去玩为由,将小光带到蔬菜大棚,并用铁锹将其活活铲死。经过九个月的审理,主犯张某被判处无期徒刑,从犯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而另一从犯马某则因"去个性化效应"不予刑事处罚,只需接受矫治教育。

心理学上的"去个性化效应"指的是个体在群体中会丧失自我意识和责任感,脱离正常道德约束,甚至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正如吴川事件中,四个施暴者原本都是普通学生,却在群体氛围中做出了令人发指的行径。

恶行的传染性

恶行不仅会在群体中传播,受害者也有可能转变为加害者。电影《告白》中的美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原本是被霸凌的对象,但在一次校园霸凌事件中,她第一个将图钉按进转学生良辉的运动鞋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林丹华的研究显示,18%的校园暴力实施者都曾有过被霸凌经历。

红星新闻曾报道过一起发生在绥宁县的校园霸凌案,受害者小马被多名初二女生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暴力对待。调查发现,施暴者中不乏曾经的受害者,她们在参与霸凌时,手段竟然比其他人更加残忍。

预防校园霸凌的建议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恶意的宿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培养孩子的共情力:通过角色扮演、阅读绘本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处境。研究表明,能准确识别他人痛苦的儿童,实施暴力的概率将降低83%。

  • 提高孩子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通过情景剧模拟各种场景,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可以设立"反霸凌训练营",让孩子扮演被霸凌者、旁观者或施暴者的朋友等不同角色,学习如何在保护同学的同时不激怒施暴者。

  • 鼓励孩子发展爱好,培养独处能力:研究显示,68%的校园暴力参与者都存在"从众心理"。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会在群体压力下独处,至关重要。

电影《狩猎》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但有时候他们的恶意,才是最纯粹的恶。"作为父母,我们永远无法为孩子铸造一间无菌的温室。但至少,我们可以教会他们识别哪些是带着毒刺的"友谊糖果",告诉他们如何远离恶意的侵染,坚持做对的事。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善意的土壤里扎根,在恶意的风暴中学会飞翔,并在好的友谊中获得滋养和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