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制度,皇帝成群的妻妾平时都干什么?难道只生孩子?
古代后宫制度,皇帝成群的妻妾平时都干什么?难道只生孩子?
古代皇帝的后宫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拥有众多妻妾吗?让我们从两汉时期的记载中,一窥古代后宫制度的真相。
皇帝妻妾的规定
最早能知道皇室妻妾制度的书是《周礼》,将后宫分为皇后、夫人、嫔、世妇、女御五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比较乱,加上秦始皇收缴各国史书和焚书,导致六国历史记载都不是很详细,关于后宫的记载更是模模糊糊。
秦汉时期,后宫制度再次被详细记录,秦朝设立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个品位。
汉朝时,后宫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也有帝王的喜好有关。
汉朝初年,皇帝的后宫分为7等,第一等是皇后,妾都称为夫人,分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级别。
汉武帝比较喜欢女色,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原有7等的基础上更改补充,又多了婕妤、侄娥、俗华、充依四个称号,汉元帝时期又增设了昭仪,自此,西汉王朝的后宫等级制度正式确立为14个等级。
东汉初年,因为国家贫困,光武帝吸取西汉外戚专权的教训,将后宫进行了大改革,只设置皇后和贵人两个等级。
到了后期,逐渐又增加了没人、宫人、采女三个等级。东汉时期的皇后均是从贵人中册封。
皇帝妻妾都是干啥的?
皇帝的妻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生儿育女,但不是全部的任务。
按照《周礼》的规定,皇后是后宫之主,在宫中和帝王的地位相同,掌管整个后宫所有事务。
夫人与皇后的关系就像三公和帝王,他们主要的工作是议论妇道方面的礼法制度。
妃嫔掌管妇学之法,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也就是专门研究“三从四德”,不过汉时还没有“三从”。
世妇服事于人,主要掌管祭祀、宾客、丧纪等事项。
女御是对帝王的饮宴寝息安排次序,按岁时而定变化,各人有各人的守则和行动范围,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宫女。
女史掌王后之礼,用红管笔,书内令,记载功过,相当于后宫尚书。
后宫的人数
《周礼》记载的帝王妻妾一共有121人。其中皇后1人、夫人3人、妃嫔9人、世妇27人、女御81人,看来周朝的帝王还是比较幸福的。
西汉时期,将后宫分为14等级,但具体人数没有记载,有记录可查的是汉元帝时期人数达到三千左右。
但西汉与东汉相比,还算比较保守,同样作为中后期的帝王,汉桓帝时期,东汉后宫人数达到顶峰,有五六千人左右,东汉的彻底衰退也就是从汉桓帝开始。
皇帝这么多的女人,除了世家大族主动献出来想要谋求地位的以外,更多是洛阳周边的良家女子。
根据汉朝的规定,每年八月份征收人口税的时候,皇帝派遣掖庭丞(后宫办事员)及相工(会面相的人)到洛阳乡下检阅考察清白人家的少女。
经考察合格的少女可以带入皇宫,最主要的要求有3点,年龄在13岁-20岁之间,姿色端庄美丽,适合皇宫选择妃嫔、宫女所规定的容貌标准。
这些女子进入皇宫后,并不是立刻就封官了,而是选择可以的人给皇帝使用,皇帝高兴了才册封,一步一步的从顺常等低级侍女升到贵人、皇后等高级妻妾。
为什么后宫的斗争很激烈,这就是原因,所有人都要靠着皇帝的宠幸一步一步往上爬,比朝廷做官的难度更高。
想要做成皇帝的女人或是做好皇帝的女人,也不简单。
这么多女人,皇帝怎么养?
西汉时期,14等的妃嫔都有对应的爵位待遇,比如:
昭仪的俸禄相当于三公,爵位与诸侯王相当。婕妤相当于九卿,爵位与列侯相当。
侄娥相当于中二千石,爵位与关内侯相同。俗华相当于真二千石,爵位与大上造相同。
美人相当于二千石,爵位与少上造相同。八子相当于千石,爵位与中更相同。
充依相当于千石,爵位与左更相同。七子相当于八百石,爵位与右庶长等同。
良人相当于八百石,爵位与左庶长等同。长使相当于六百石,爵位与五大夫等同。
少使相当于四百石,爵位与公乘等同。五官相当于三百石。顺常相当于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都相当于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相当于有秩禄的斗食。
但到了东汉时期,刘秀将后宫女人的俸禄和地位大大削减。
贵人俸禄不过数十斛粟米,美人、宫人、采女都没有爵位和官秩,唯一养活自己的就是过年过节时候给发的过节费。
从这些待遇来看,西汉后宫比东汉过得要好。不过到了东汉后期,后宫妃嫔得到皇帝宠幸之后,赏赐之物不可计数,也不存在穷困的情况。
可见,要养得起后宫,也不是容易的事,不然刘秀也不可能这么抠搜了,确实国家实力不允许。
介绍到这里,如果你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还羡慕帝王的后宫生活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