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碧海沃土育诗翁
臧克家:碧海沃土育诗翁
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上,有一位以独特方式进入校园的学生,他就是被誉为"世纪诗翁"的著名诗人、散文家臧克家。
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臧克家参加了入学考试。在考试中,他数学交了白卷,但语文成绩却非常出色。他在《杂感》一题中写道:"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这三句话让中文系主任闻一多教授看出了他的文学素养,给了他98分的高分,并破格录取了他。
臧克家在学校的学籍卡显示,他最初被录取到梁实秋任系主任的英文系。但由于记忆力差且酷爱文学,他转入了闻一多任主任的中文系。从此,他成为了闻一多门下的得意弟子。
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和热情鼓励下,臧克家创作了《炭鬼》《象粒沙》《老马》《神女》《元宵》《难民》《老哥哥》等诗篇。其中,《难民》《老马》两首诗在《新月》月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使臧克家开始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
1933年7月,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问世,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文学家茅盾、朱自清、老舍等纷纷撰文予以肯定和褒奖。闻一多在为该书所做的序中,将臧克家比作唐代的孟郊,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生活意义。
在青岛期间,臧克家不仅关注农村题材,还将视角转向城市贫民。1933年9月,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工人的悲惨情景,创作了著名长诗《罪恶的黑手》。1934年10月,该诗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收录了《罪恶的黑手》《小俾女》《答客问》《生命的呐喊》等17首诗歌。
臧克家的诗歌创作既有"中国诗歌会"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新月派"的"纯诗"潜质。他的诗不粉饰现实,不逃避现实,在表现方法上多用象征、暗示的手法。他为新诗的发展在"新月派"和"现代派"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
臧克家曾表示,有朝一日要在"一多楼"做一名解说员,向人们宣传闻一多的"红烛"精神。1984年,学校决定在"一多楼"前竖立闻一多塑像,臧克家欣然命笔写下碑文:"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