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坐忘论》的内心修养、自我超越等蕴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坐忘论》的内心修养、自我超越等蕴含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F0G5OSG0521DNSE.html

《坐忘论》是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著的一部道教经典,系统阐述了通过"坐忘"达到与道合一的修行理论。全书分为七章,从信仰建立到最终得道,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还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坐忘论》,是唐代司马承祯所著的一部道教经书,对后世道教的修行理论与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书围绕通过“坐忘”的修行方法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展开论述。

司马承祯认为,人最为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中最为宝贵的是道。然而,世人常常迷失自我,陷入对生死、名利等的执着与烦恼中。他提出“坐忘”之法,旨在引导人们回归到道的本真状态。

《坐忘论》分七章,各章内容紧密相连,逐步深入阐述坐忘的要旨。

“信敬”章,强调敬重和信仰对于修道的重要性,如同根与蒂的关系。只有根深蒂固,道才能生长、德才能繁茂。

世人往往重视道德之名,却轻视道德之行,就如同和氏璧虽价值连城,卞和却因献璧遭难,伍子胥的忠言却导致他被诛杀一样,人们常常被外在的形器和事理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在的真性和大道。

那些能听闻微妙的道并坚信不疑,听从无形无象的道理而不困惑的人,才可能真正理解坐忘之法。

正如庄子所说“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达到坐忘境界的人,能忘却自身与宇宙万物,与道融为一体。

“断缘”章,主张断绝有为俗事之缘。认为只有舍弃琐事,身形才不会劳累;保持无为,内心才能安宁。

人们常常因为各种俗事,如显德露能、应酬往来、假修隐逸、追求酒食等,这些都巧藏机心,追求时利,不仅不符合道,还严重妨碍了正业。所以应当断绝这些旧缘,不结新缘,让自己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收心”章说,心乃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世人沉迷于幻境和有为之中,难以觉悟到虚非。

学道之初要安坐收心,离境住无,不著一物,进入虚无状态,心才能合道。如果能净除心垢,开启神本,便是修道。长期保持静定,便能病消命复,知晓常道,脱离生死。

但在收心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如执心住空、心起皆灭、唯断善恶而心无指归、遍行诸事却言心无染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收心之道。

“简事”章指出,人生于世必然要应对各种事物,但要明白事物繁多,不应贪求分外之事,应认识到事物的当与不当,只做恰当之事,摒弃不当之事。

那些酒肉、罗绮、名位、金玉等,不过是情欲之余好,并非有益于生命的良药,众人若盲目追求,只会自致亡败。

“真观”章,强调要以真实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要明白内外无有,才能达到泰定的境界。

“泰定”章讲述气泰神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内心平静,不为外界所动,能够自然而然地与道契合。

“得道”章,阐述通过前面的修行阶段,最终实现与道合一,获得永恒的解脱与智慧。

整体看来,《坐忘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和价值:

它构建了一套系统的修道理论体系。

从信仰的建立,到断缘、收心、简事等具体修行方法,再到最终得道的境界,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为修道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路径。

它强调了心性的修炼。将收心作为核心环节,突出了内心的平静、专注和对杂念的摒弃,这对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清醒,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心性修炼,让人能够超越外在的物质诱惑和虚幻的表象,回归到本真的自我。

《坐忘论》融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与修行实践。

它不仅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对道的本质、人与道的关系等的探讨,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修行者能够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行为和心态的调整来实现修道的目标。

《坐忘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所倡导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较强的宗教神秘色彩和理想主义倾向,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较难完全理解和实践。

《坐忘论》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中所蕴含的关于内心修养、自我超越等方面的智慧,值得深入学习和领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