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项目式学习的四大特征及实践案例
高质量项目式学习的四大特征及实践案例
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Lucas Education Research(LER)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详细阐述了高质量PBL的四个关键特征:真实性、学科融合、互动支持、过程评估,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原则的应用。
什么是高质量的PBL?
高质量的PBL旨在通过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它不仅要让学生觉得有趣、着迷,更是“学习的核心”。要达到这一标准,项目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 项目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 项目与核心的学科知识及实践深度融合
- 提倡有意义的、富于支持性的互动
- 运用过程性评估改进教学
图1:高质量项目式学习框架
案例分析
1. 知识在行动(KIA)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和教师设计了“知识在行动”(KIA)项目,采用PBL教学法教授三门传统的AP课程,每门课程由5至7个项目构成,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怎样的生活方式更具可持续性?”,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为什么”。
学生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方式探究知识和观点,在不同的场景中有意识地重温概念和技能,不断加深对重要观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发展融会贯通的能力。和传统的线性授课方式不同,KIA通过有针对性地选取重复出现的观点和技能,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 PBL中的多模态读写能力
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合作开展了名为“PBL中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项目,面向小学高年级设计、开发和测试高质量的跨学科PBL课程。从许多方面来看,PBL都非常适合跨学科教学。真实的项目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如物理、生科、地球、工程)和自身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3. 创作我们的世界
由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团队联合研发的九年级英语语文课程——“创作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式课程。课程关注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学习机会,在互动和反思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和教师成长为真正的创客和设计师。
4. 从表现中学习
在PBL中巧妙地融入评估和考核,可以帮助我们多方位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 由“理解语言-斯坦福评价、学习与公平研究中心(UL-SCALE)”牵头的“从表现中学习”项目,包括两门六年级课程,数学和科学,在PBL中融入了基于表现的评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PBA)。 使用PBA来评估学生的学习,需要预先对表现结果、学生作品和评分量表进行清晰表述。
如何实施高质量的PBL?
- 通过能力建设推动PBL实施
- 提供持续的机会来实践和改进
- 关注核心的工作方法与步骤流程
- 与研究人员和教师社群建立伙伴关系
图2. 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调整Sprocket上的课程素材
LER通过构建一个记录和分享基于研究的最佳实践的社群,希望通过一种强有力的、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推动PBL的规模化开展。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学会创设适宜学生成长的空间,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积极的公民、意义建构者和社区变革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