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口腔常见疾病鉴别:溃疡、手足口病还是鹅口疮?
宝宝口腔常见疾病鉴别:溃疡、手足口病还是鹅口疮?
在儿科门诊中,经常有家长询问宝宝口腔内的斑点是否为溃疡,以及是否需要治疗。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几种与口腔溃疡相似但又不同的疾病,帮助您进行初步鉴别。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尤其在2-4岁的孩子中更为常见。它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容易复发,常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等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的部位。初期表现为黏膜充血不适,随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直径约为2-3毫米,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黄色假膜,周围伴有红晕。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通常7-10天可自愈,不留疤痕,但容易反复发作。
病因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外因,如咬伤、划伤等物理损伤;二是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力低下、维生素缺乏、精神压力大等。
主要症状是溃疡处红肿疼痛,许多孩子会因此哭闹、拒绝进食或夜间啼哭。对于因自身原因导致的溃疡,建议注意口腔卫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该病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接触传播,在短时间内可引起较大范围的流行。
患儿不仅口腔内会出现疹子,皮肤上也会出现皮疹。口腔内的疹子多见于舌头上,起初为小斑点,随后发展成水疱并伴有痛感;皮肤上的疹子则主要出现在手部、脚部和大腿上,通常不痛不痒。一般不会出现38.5°C以上的高热,皮疹通常在7-10天内自愈,但患病期间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绝进食。
治疗期间需要对患儿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建议让宝宝适当休息,饮食清淡,最好提供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保持口腔清洁。
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的宝宝。新生儿可能通过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玩具而获得感染。
鹅口疮的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的斑膜,形似奶块的无痛斑块。这些斑块容易擦掉,但擦后可见下方为不出血的红色创面,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区分鹅口疮和奶块的方法很简单:用小棉签擦拭白色斑迹,如果很容易擦掉且擦后口腔黏膜完整光滑,则为奶块;如果擦不掉,则可能是鹅口疮。
若怀疑宝宝患有鹅口疮,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家庭卫生,宝宝的奶瓶、奶嘴、碗、勺要专用并定期消毒。哺乳期妈妈应注意清洗乳晕、乳头,保持个人卫生,抱宝宝前要洗手。每次喂奶后,可让宝宝喝些温水,以清除口腔内残留的奶液,防止真菌滋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本文内容来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旨在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