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这篇算是说清楚了!
梯田,这篇算是说清楚了!
坡地上不方便开展耕作活动,但如果沿等高线方向修筑条状台地,在平台的台地上就可以种植农作物了。由于形似楼梯,这种田地就被称为“梯田”。大多数梯田的边缘围有石墙或田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蓄积水土的作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山地丘陵都适合修建梯田。我国由于山地范围较广,所以规定坡度在25°以下的坡地,可修筑梯田。但为了更好地保持水土,部分地区已把这个标准调整为15°甚至是10°以下。
为什么要规定坡度的数值呢?
因为在缓坡上修建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如果在陡坡上修梯田,很大概率会加剧水土流失。缓坡经改造后,可获得面积较大的水平台地。而且相较于改造前,改造后整体上平均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这样有利于泥沙的就地沉积,利于水土保持,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而陡坡经改造后,得到的垂直面积更大,水平台地面积较小。遇到强度较大的降水时,地表水流流速很快,容易把坡上的泥土冲走,这样反而会加剧当地的水土流失。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梯田了,到了汉代,随着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梯田的规模更大了,极大促进了山地丘陵区的农业发展。现在,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9.18亿亩,其中超过四分之一都是梯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梯田面积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
根据横断面(横剖面)的形态,我们来看比较常见的这四种类型。
水平梯田
首先是水平梯田,“水平”主要指田面平整。这类梯田多采用半挖半填的方式修建。由于田面水平,蓄水保土能力较强,便于灌溉和精耕细作,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
【大田作物】通常指在广阔田地上种植的作物。由于水平梯田填挖工程量较大,造价较高,所以更适合在土层深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修建。
反坡梯田
再来看反坡梯田,“反坡”指田面的倾斜方向与山坡方向相反。一般外高内低,向内侧微微倾斜,不过倾斜的坡度很小。
根据这个画面想一想,为什么要让田面微微内倾呢?如果在较干旱的地区,或是在水土冲刷较重的山坡上,田面内倾能更好地留下珍贵的水土资源。所以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提高梯田蓄水保肥的能力。
坡式梯田
有向内倾斜的梯田,那就也有向外倾斜的类型。仔细观察图中的田面,会发现它并不完全水平,会留有一定坡度,这种就是“坡式梯田”。因为这种梯田的台面不用完全堆平,所以工程量较小,适合在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修筑。但相比水平梯田,这种坡式梯田的蓄水保土能力较差,只适合种植旱作作物或果树。
隔坡梯田
最后再来看隔坡梯田。“隔坡”是指上、下相邻的两个水平梯田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坡地。降水可顺着这段坡面,流到下一级台面上,这段坡面就可以成为田面的集水区。在水平台面上种农作物,在山坡上种草,草割下后可用于制作肥料,还能供养牲畜。
可以看到,梯田之所以有这么多类型,主要还会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种植需求。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梯田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其实南、北方都有。南方因地形较破碎,所以梯田一般宽度较小,有时排列也不太整齐,耕作方式以水田为主。北方梯田,整体上看坡度相对更缓,地块的宽度较大。由于气候相对干燥,耕作方式主要以旱地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梯田的命运也出现了分化。由于梯田不适合大型机械化操作,所以配合着少量的小型机械,大多仍以手工劳作为主,劳动强度较大。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人进城务工,因此部分梯田无人照顾,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家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部分梯田也因此消失。当然,也有的梯田实现了与当地自然环境、居民生活高度融合,发展出独特的农业地域文化景观,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云南哀牢山的元阳梯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都为其壮丽的景观与丰富的文化深深折服。这里的山水田园风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感受一下。2021年全国乙卷在简答题中就考到了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