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酒量好不好,基因说了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酒量好不好,基因说了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nfnews.com/content/momOjkwL3V.html

同样是喝酒,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不醉,有的人却一杯就倒?肯定有人觉得“一定是没练到位!多喝一喝,自然就把酒量练出来了。”酒量,真的可以越练越好吗?

先上结论:酒量,是练不出来的!

先别急着反驳,我们先了解一下酒量到底跟啥有关。酒精(就是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会经历三个代谢过程:

● 第一步,乙醇被代谢成乙醛,靠乙醇脱氢酶(ADH)来发挥作用;
● 第二步,乙醛被代谢成乙酸;靠乙醛脱氢酶(ALDH)来发挥作用;
● 第三步,乙酸被代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泄掉。

所以,酒量好,其实指的是酒精代谢得“又快又多”。影响酒精在你身体里代谢的,主要是前两步,也就是取决于两个“解酒酶”的活性,而解酒酶的活性又主要跟基因有关。

聪明的你一定已经能够推导出结论了:人的酒量,跟基因有关,也就是说,从你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到底能不能喝。

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但现实却看起来不是这么一回事:身边有不少人最开始都是一杯倒,结果经过不懈努力——不停地喝喝喝,最终看起来“酒量大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简单,不是你变强了,而是你的身体变“麻木”了。经常喝酒会让你的各个器官和大脑逐渐适应酒精带来的“刺激”和变化,身体对酒精的敏感性降低,耐受度提高。所以,原来喝酒后的不适感(比如头晕眼花),现在可能已经麻木了。也就会让你有一种“酒量变好”的错觉。

但实际上,上面说的这两种解酒酶,并不会因多喝酒而增多,你的基因一般也不会随着多喝酒而改变。所以,多喝酒并不能喝出酒量,只会喝出一身的病。

酒桌上的人,劝酒的话术都差不多:

● “你一喝酒就脸红,这样的最能喝!来来来干了这杯。”
● “我这哪行,你看你喝酒脸白,越喝越精神,你多喝点。”
到底谁的酒量更胜一筹呢?

1. 喝酒脸红:
喝酒脸红是因为第一步的“大师兄”——乙醇脱氢酶将酒精分解得“太快”,后续的“二师弟”——乙醛脱氢酶分解速度跟不上,导致酒精分解后产生的乙醛被大量堆积在体内。而乙醛这种东西,是有毒的,是如假包换的致癌物。它一方面会直接刺激人的循环系统,扩张血管,导致脸色通红(一些人更明显,会浑身通红),另一方面还会刺激肾上腺激素分泌,带来心跳加快等表现。大量致癌的乙醛堆积在体内(以肝脏为主),还可能增加患肝癌的几率,也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并不好!

2. 喝酒脸白:
喝酒脸白的人也别高兴得太早,他们体内的 “大师兄”和“二师弟”都一样的“弱鸡”,身体只能启动另一条解酒途径,也就是肝药酶缓慢地分解。但“替补员工”效率不高,导致大量酒精无法被分解。酒精只能直接进入血液,身体的外周毛细血管会收缩,血液大量向身体内部核心区域集中,皮肤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正是这些人脸越喝越白的原因。这类人因为血液酒精浓度容易超标,很容易出现急性酒精中毒,同时要承受大量摄入酒精带来的肝癌风险。同样,喝酒脸白的人酒量也不好。

小贴士:
想在酒桌上找到真正能喝的人,就去看看谁一喝酒就满头大汗,或者一两杯下肚就开始上厕所。他们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都很强!

既然酒量天注定,我们不是喝酒的“天选之子”,又有无法避免的酒局,该如何让自己尽量不喝醉呢?

1. 避免空腹喝酒
吃点东西可以延缓酒精的吸收。高脂肪、高碳水或高蛋白的食物都可以延缓胃排空。也就是喝酒前,看看桌上有什么能吃的,鸡鸭鱼肉或者米饭、馒头,都先垫点,真的有用。(如果担心能量太高,可以喝点酸奶,或者吃点面包。)

2. 喝酒时喝点水
喝水可以减轻酒精脱水带来的不适。注意,这里说的是水,不是各种饮料。如果酒和各种含糖和碳酸饮料混着喝,二氧化碳会加速酒精吸收入血液。酒和咖啡、浓茶混着喝,咖啡因会让人兴奋,容易让人误以为没醉而喝更多。普普通通的白开水,就很好了。

还要注意,如果身边人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一定帮ta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引起窒息。

其实真正防止醉酒的唯一途径,就是不喝酒。小酌虽怡情,但同样伤身。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1类致癌物”(确定致癌物),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记忆力下降、痴呆、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各种健康问题。而喝醉一次带来的健康损害,可能会持续至少6周。饮酒没有“安全线”——只要喝了,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没有“哪种酒更健康”的说法。所以,能不喝就不喝,哪怕就一滴,也是有害而无益。

审核专家:陈莹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Brooks P. J., Enoch M. A., Goldman D., Li T. K., Yokoyama A. The alcohol flushing response: an unrecognized risk factor for esophageal cancer from alcohol consumption. PLoS medicine, 6(3), e1000050.
[2]朱孔锡,阎明.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关系的研究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5):273-275.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03.05.007.
[3]Arthur I Cederbaum, ALCOHOL METABOLISM.Clin Liver Dis. 2012 Nov; 16(4): 667–68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84320/
[4]Disturbing scans reveal how brain damage caused by alcohol carries on for up to SIX WEEKS after you stop drinking.4 April 2019
[5]GBD, 2016, Alcohol, et al.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Lancet, 2018.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