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伤三十万,全城变废墟,波兰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华沙起义?
死伤三十万,全城变废墟,波兰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华沙起义?
华沙起义是二战期间波兰抵抗德国占领的重要历史事件。1944年8月1日,波兰国家军在华沙发动起义,试图收复首都并建立独立政府。这场持续63天的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展现的民族精神和反抗意志,至今仍被世人铭记。
“暴风雨行动”
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德国占领波兰后,波兰流亡政府逃往伦敦坚持抵抗。在本土,波兰国家军(Armia Krajowa,简称AK)成为主要的抵抗力量。到1944年,波兰国家军拥有约40万武装力量,与苏联游击队一起成为二战欧陆最大规模的抵抗组织。
波兰抵抗运动标志
1943年,随着苏军在东线的攻势,波兰国家军开始策划“暴风雨行动”,旨在通过军事打击提高波兰在盟军中的政治地位。其主要目标包括解放波兰主要城市和地区,重建战前波兰军队的主要编制,并要求苏联承认流亡政府为波兰主权的唯一代表。
“暴风雨行动”的实施
1943年底,国家军总司令塔德乌什·科莫罗夫斯基下令准备发动“暴风雨行动”。到1944年7月,起义烽火已燃遍整个波兰。然而,在维尔纽斯解放后,苏军突然对波兰国家军发动攻击,逮捕了5,000人,并要求他们加入苏军,拒绝者被送进劳改营。
解放维尔纽斯那一天,波军和苏军的合影
华沙起义的决策
华沙起义最初并未列入“暴风雨计划”,但苏军的快速西进迫使波兰领导层重新考虑在首都发动起义的可行性。尽管反对者列出了诸多不利因素,包括准备不足、物资短缺、盟军支持渺茫等,但为了防止苏联控制波兰,流亡政府最终决定发动起义。
波德兵力对比
华沙起义爆发时,波兰国家军仅有约36,500名士兵投入战斗,而德军则有近两万名装备精良的党卫军和装甲兵。波兰国家军的武器弹药严重短缺,仅有的少量装备也未能及时分发到位。
起义的军事过程
华沙起义于1944年8月1日17:00正式开始,但因准备仓促,仅3,500名士兵被组织起来作战。德军很快进入高度戒备状态,起义军的突然性优势丧失。尽管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起义军占领了一些次要目标,但未能攻克重要据点。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国家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德军的增援和反击很快扭转了战局。8月5日至12日,德军在沃拉区展开无差别屠杀,造成50,000至60,000平民遇难,这是二战期间欧洲最大规模的单次平民屠杀事件。
波军总司令,科莫罗夫斯基
苏联的态度
尽管苏军在维斯瓦河右岸的普拉加区发动进攻,但未能及时援助对岸的波兰人。9月16日至9月19日,国家军在桥头堡坚持了三天,但最终被迫撤退。苏军的攻势维持到23日也以失败告终。
起义的结局
到9月底,战斗已趋绝望。波兰国家军约有10,000人死亡,6,000人失踪,20,000人受伤,15,000人被俘。德军方面,约有10,000至15,000人死亡,7,500至9,000人受伤,2,000人被俘。
华沙起义结束后,希姆莱下令彻底摧毁华沙,到1945年初,华沙城左岸84%的建筑被摧毁,右岸65%被毁。物质损失折合达453亿美元,还有数以百计的无价古迹和具有重大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文物被毁坏和掠夺。
历史意义
华沙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展现的民族精神和反抗意志,为后续波兰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哥穆尔卡、教皇保禄二世、瓦文萨等人的行动,都是华沙起义反抗精神的延续。所有牺牲的波兰将士,都为人类尽早消灭纳粹毒瘤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