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凭借其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现已成为根治消化道息肉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因此如何避免术后出血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将相关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如下,以方便大家了解,防止息肉术后出血。
1. 概念
泛指在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息肉残端创面的出血,是息肉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2. 分类
(1)术中出血:息肉切除过程中的出血。
(2)早期出血:术后24h内出血。
(3)迟发性出血:大多发生在术后5天内,少数发生在5~15天内,极少数发生在15~30天内。
相关研究表明:消化道息肉切除后发生迟发性出血为0.3%~1.2%之间,而对于较大(>20mm)的病变,发生率可达到6.2%。
3.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创面的修复过程:
息肉切除术后13天内血浆中纤维蛋白渗透至创面凝固创面,创伤性炎症细胞渗入保护创面;27天内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微血管形成修复创面;5~14天黏膜组织重新塑形恢复原先黏膜形态。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快速修复能力,半个月后残端基本愈合,1个月左右后完全修复。
出血的相关因素
1. 息肉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以下情形的肠息肉切除后容易出血:
(1)息肉直径大于1cm,出血风险增加2~4倍,直径每增加1 mm出血风险增加10%。
(2)粗蒂、扁平隆起、侧向生长型的息肉切除后残端创面较大,术后容易并发出血。
(3)右半结肠和回盲部的息肉出血风险增加4 倍;直肠近肛门区域息肉切除后也容易出血。
(4)如果息肉残端较大或未能采取措施缩小或夹闭残端创面、尼龙绳结扎过松紧或过紧切断残端等,均可引发出血。
2. 患者因素:
(1)患者术后的休息制动不够、饮食不节制和未能有良好排便习惯等均可引发出血。
(2)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和各种因素导致凝血纤维蛋白不足、炎症反应和上皮细胞增生抑制、黏膜血液、氧气、营养供应不足时,息肉残端黏膜不能快速修复,肉芽中的血管显露,当血管压力增高或局部炎症时,即可导致息肉残端血管破裂出血。
(3)以下情形的患者术后容易出血有关研究表明
①高龄,年龄大于70~80岁;
②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
③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等;
④高脂血症、肥胖、体质指数(BMI)>25;
⑤长期糖尿病;
⑥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
⑦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⑧风湿免疫病;
⑨慢性肝病、肝硬化;
⑩各种慢病所致营养不良。
相关注意事项
1. 休息与活动:
(1)直径大于1cm息肉切除术后,3天内尽可能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术后出血。
(2)直径小于1cm息肉切除术后或直肠息肉切除后,当天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术后出血。
(3)可在家属的协助下如厕,避免过度用力。
(4)术后3天至2周内可轻微活动,如室内外散步等,不出差、不旅行、不上班在家休息。
(5)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体力劳动,上班后不可久坐。
2. 饮食须知:
(1)较小息肉摘除后当日可喝水、饮用米汤之类流质食物。
(2)直径大于1cm息肉术后应禁食1天,第2天可饮水和流质饮食,第3天后进食米粥、烂糊面等之类的半流质饮食,1周后改为普食。
(3)术后1个月内尽可能吃易消化的米饭、面食、少吃粗杂粮。可吃易消化的肉类、牛奶和水果,可吃山药、冬瓜、萝卜、土豆等相对渣少的食物,少吃韭菜、芹菜、坚果等渣较多的食物,以减少粪便的量和硬度,减轻肠道的负担。
(4)避免饮酒、辛辣食物摄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3. 如何排便:
(1)息肉切除后数日内是息肉伤口愈合的关键时刻,由于术前清肠和术后禁食流质等饮食的控制,可暂无大便或大便量较少,有利于息肉伤口残端的愈合。
(2)数日后如有便意感时,可正常排便,不要忍便,如厕时不要久蹲。
(3)术后一周恢复保持原先良好的每天排便一次的好习惯。如无便意感可用开塞露1支挤入肛门直肠诱导和辅助排便,大便干结者可口服乳果糖软化大便,不推荐使用番泻叶、果导等刺激性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