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崩溃的“睡眠倒退期”,怎么办?会影响发育吗?
令人崩溃的“睡眠倒退期”,怎么办?会影响发育吗?
在儿保门诊经常听到父母谈起自家孩子的睡眠,之前都能睡整觉了,突然开始夜醒了,怎么哄都不睡。其实,这种“睡神”变为“睡渣”的过程被称为"睡眠倒退"。
"睡眠倒退"是指原本睡眠良好的婴幼儿出现夜间睡眠不安、经常在夜间醒来、日间小睡变短、夜间入睡推迟等情况。这种现象在4、6、8、12、18月龄时较为常见,但每个孩子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可能不同。
孩子为什么会有睡眠倒退期?
从出生到2岁,孩子的睡眠模式会经历显著变化。新生儿期的睡眠没有成熟的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而是活跃睡眠(AS)、平静睡眠(QS)及过渡睡眠(TS)。随着大脑发育,这些睡眠模式逐渐成熟,形成具有特定脑电波特征的睡眠周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睡眠倒退现象。这主要是因为:
睡眠周期的成熟:4-6月龄时,睡眠逐渐发展为由NREM睡眠入睡(经历N1-N2-N3),在这个初期阶段,睡眠各期交替不成熟,容易导致夜醒。
睡眠需求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睡眠需求逐渐减少,导致日间小睡变短变少,夜间入睡推迟。
功能发展:运动能力发展、认知功能发展(如陌生人焦虑)、身体快速成长带来的不适感、出牙期等都可能影响睡眠。
“睡眠倒退”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么?
看似碎片化的睡眠并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这恰恰说明孩子的睡眠功能在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适应新的能力总有一个过程。类似一个10月龄的孩子能站的很稳不易摔跤,到15月龄能独走之后反而容易摔跤和磕碰,并不是代表平衡能力倒退了,而是运动能力变强了,只是能力不成熟需要适应的阶段。
“睡眠倒退”会持续多久?
从4月龄到18月龄,孩子可能会经历“睡眠倒退”,每一次倒退可能会持续几天到六周。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尽量不要和其他同龄的孩子比较。由于昼夜节律的发展,4月龄左右的”睡眠倒退”可能比其他月龄的倒退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家长可以做些啥?
“睡眠倒退”是生长发育过程的短暂经历,随着睡眠功能的成熟和适应,会自然缓解。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睡眠的环境,帮ta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培养稳定的自主入睡能力,从而更容易度过这些”睡眠倒退”阶段。
- 孩子清醒时有充足的饮食、充足的日间小睡。(避免饥饿、睡眠剥夺等影响睡眠)
- 外界的光线和声音可能会干扰睡眠,可以建立一个声音和光线都比较低的环境。小婴儿一般不害怕黑暗,白噪音会让他们想起在子宫里听到的类似声音,可能帮助他们睡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