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段关于雨水的优美描写,展现文学中的雨景之美
7段关于雨水的优美描写,展现文学中的雨景之美
雨水是大自然的诗行,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从春雨到夏雨,从毛毛细雨到瓢泼大雨,雨水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本文精选了7段关于雨水的优美描写,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的魅力。
1. 风雨
春插时,雨说来就来,几片乌云一聚,一声炸雷一响,就噼哩叭啦地乱了整个天地。也有风,一阵一阵地来,来时雨急一些,停时雨疏一些。风雨齐来,就把天地间那点乍暖全给还寒了。这时赤脚站在水田里身子骨就会冷得直打哆嗦。(谢宗玉《四季农事》)
点评: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雨的特点。"噼哩叭啦"的拟声词让人仿佛置身雨中,感受到雨势的急促。"乍暖还寒"的成语运用巧妙,通过拆词法突出了天气的反复无常。最后通过农人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天气的寒冷。
2. 急雨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雨来了。雨点子落在树木上,飒飒飒飒,飒飒飒飒,听起来是一阵子急雨。窗玻璃上亮闪闪的,缀满了一颗一颗的雨珠子,滴溜溜乱滚着,一颗赶着一颗,一颗又赶着另一颗,转眼间就淌成了一片。根来湿淋淋地跑出跑进,把院子里的东西该收的收了,该苫的苫了,又去关东屋西屋的门窗。鸡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雨弄晕了,躲在廊檐下,咕咕咕咕咕咕抱怨个不休。树枝子乱摇,天黑得像是泼了墨。(付秀莹《一种蛾眉》)
点评:这段描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急雨的特点。先通过声音描写雨势,再通过窗玻璃上的雨珠展现雨势之大,接着通过人物和动物的活动进一步烘托气氛。最后通过天色的变化,将场景推向高潮。整个描写层次分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 梅雨
梅雨在城市上空紊乱地倾斜,它像一个愚笨的人拨弄一种失灵的乐器,突然响了,突然又沉寂了。太阳朗朗地挂在空中,石子路上的水洼在悄悄增长,护城河里的水位也在一寸一寸地涨高。(苏童《城北地带》)
点评:这段描写展现了梅雨季节的特点。通过"愚笨的人拨弄失灵的乐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梅雨的无常。"突然响了,突然又沉寂了"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常感。最后通过太阳、水洼和护城河的描写,展现了梅雨带来的影响。
4. 夏雨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般的雨点就打来。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刘湛秋《雨的四季》)
点评:这段描写展现了夏雨的特点。通过"热烈而又粗犷"的形容,突出了夏雨的个性。接着通过"豆粒般"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点的大小。最后通过人的感受,展现了夏雨带来的清凉和愉悦。
5. 暴雨之前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地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路遥《人生》)
点评:这段描写展现了暴雨来临前的氛围。通过"沉寂"、"悄没声响"等词语,突出了环境的安静。接着通过动物的反应,进一步烘托气氛。最后通过天空的变化和声音的描写,将气氛推向高潮。
6. 瓢泼大雨
入春之后,雨水并不多,过几天才下一点毛毛细雨,令人想起春雨贵如油这句话之精辟。及至春末,雨情骤变,瓢泼大雨劈头盖脑连下了两天两夜,满山满谷是哗哗的雨声,人们对面说话都难以听见。千沟万壑洪水奔泻,响若沉雷;石蛙溪变作一条暴戾不羁的金龙,疯狂地翻滚、咆哮,冲垮了不少田墈,吞噬了一些靠近溪边的田块。(少鸿《梦土》)
点评:这段描写展现了瓢泼大雨的特点。通过"毛毛细雨"与"瓢泼大雨"的对比,突出了雨势的变化。接着通过声音、颜色和威力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这场大雨的壮观景象。
7. 太阳雨
太阳晃晃悠悠在天上浮动,雨却下得有声有色。整个天空,像巨大的冰块在融化,阳光普照,那粗细均匀的雨丝,一根根,皆为金色。无一丝风,雨丝垂直而降,就像一道宽阔的大幕,辉煌地高悬在天地之间。(曹文轩《天瓢》)
点评:这段描写展现了太阳雨的独特魅力。通过"晃晃悠悠"的动态描写,突出了太阳雨的特点。接着通过形状和颜色的描写,展现了雨丝的美丽。最后通过整体印象,将画面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