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何以在北京对话?
苏格拉底与孔子,何以在北京对话?
如果苏格拉底遇见孔子,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苏格拉底虽遥隔千里,却似存在心灵契合般于欧亚大陆两端探索东西方哲学的起源,深远影响了东西方哲学的"底色",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伫立在希腊古市集遗址的雕像《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
囿于时代局限,两位哲学家无法真实面对面地展开思想的碰撞,但伟大的文明自有相通之处。古希腊三贤身处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时期,这是人类文明精神获得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自此,诸多贤哲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希腊雅典卫城一角。
唯有文化是不朽的,唯有思想能穿越古今。今天,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以"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为主题,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为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思想动能。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现场。
如何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中国的古典学又能为世界提供哪些宝贵经验?
古典学研究需要东方视角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先民本土成功驯化粟、黍、水稻和大豆,原始先民开始定居、聚族。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洞遗址发掘出土的水稻谷种,使水稻实物的发现提前到距今一万年以前。
农业点燃了文明之火。西周初期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是迄今所知"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也是中国早期"国家观念"形成的重要见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展出的何尊。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内敛包容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也积淀下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何尊内底上所刻的"中国"铭文。
这是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是中国人看待世事、把握世界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贡献给西方共享予世界的治国智慧。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了范例。
11月6日,300余位中外嘉宾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
穿越时空,打通古今
古典文明是现代世界的共同遗产。首届古典学大会将以此为契机,向世界展示近三十年来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成果及学术积累。
在"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活动中,来自外国的古典学专家在四川了解古蜀文明,在孔子故里感知儒家文化,在河南探寻中原文明,实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1月4日,外宾在河南博物院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两千多年前,不同文明的星火在古丝绸之路交汇,沿线各国人民缔造了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价值取向,凝练成"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时代发展至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早已属于世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国际合作范式,谱写了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项目,中国企业运营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欧贸易的关键海上枢纽,成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和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 新华社发 中远海运港口比雷埃夫斯码头有限公司供图
在这片兼容并蓄的土地上,11月6日-8日,400多位中外古典学家及相关领域学者,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这首次举办的全球性的学术舞台上,坐而论道,围绕多项议题展开讨论,深入挖掘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
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有更多的当代"苏格拉底"与"孔子"也在这里共同见证,见证中西文化的再次碰撞!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