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漂移技术:实现原理、控制系统与应用
电动汽车漂移技术:实现原理、控制系统与应用
随着电动汽车(EV)技术的进步,高性能电动车在驾驶乐趣上逐渐接近甚至超越传统内燃机车,而电动车漂移功能则是其一大亮点。漂移功能不仅提升了驾驶体验,更展示了电动车在操控性和电子控制系统上的优势。
电动车漂移功能的基本原理
漂移是一种在弯道中通过扭矩控制与动力分配,使车辆尾部产生侧滑的驾驶技术。在传统燃油车中,漂移依赖于内燃机动力传递至驱动轴上的快速调节。而电动车的电机具备瞬时的响应特性,这使得它在漂移控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电动车漂移的核心原理在于通过扭矩的精确控制和动态分配,促使车轮在抓地力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侧滑。
电动车漂移功能的技术实现
漂移过程中的控制主要依赖以下三点:
- 电机扭矩的快速响应和实时调整;
- 独立车轮的牵引力分配;
- 车辆稳定性系统在漂移过程中的动态协助。
电动车的漂移功能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技术要点:
电驱动系统的扭矩控制: 电动车中使用的电动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提供和调整扭矩。这种高响应速度使得电驱动系统可以迅速调节驱动力输出,从而在车辆进入漂移状态时提供精确的动力分配。
动力分配系统: 电动车使用的动力分配系统,能够独立控制各车轮的动力输出。这使得车辆在漂移中能够灵活调节不同车轮的扭矩,以实现平衡车身和保持车尾的滑移状态。
高级稳定性控制: 电动车中的电子稳定程序(ESC)在漂移模式下会调整为适度介入或完全关闭,以减少对车辆动力输出的限制。通过调整系统算法,驾驶者可在漂移中拥有更多自由操作空间,但仍在特定情况下维持车辆稳定。
关键技术与支持系统
智能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反馈: 为了保持车辆在漂移时的可控性,车辆配备了轮速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并通过控制单元进行处理。控制系统在漂移过程中分析这些数据,以便及时调节动力分配和车身姿态。
软件算法与扭矩矢量控制: 漂移模式依赖于复杂的软件算法,这些算法用于扭矩矢量控制系统来分配动力输出。电动车能够根据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快速调整每个车轮的动力,帮助驾驶员在漂移中保持控制。某些车辆甚至允许用户通过车内系统调节漂移设定,如动力分配的比例、稳定性辅助强度等。
电动四轮驱动(AWD): 许多高性能电动车采用双电机或多电机配置,以实现全轮驱动。AWD系统在漂移模式下允许车辆灵活地分配前后轴的动力输出,使驾驶员可以通过调节油门和方向盘来完成漂移动作。
电动车漂移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即时扭矩响应: 电动车电机在低转速时即可提供最大扭矩,并且响应速度远超内燃机。通过瞬时调整电机扭矩,漂移时的动力调节更为流畅精确。
高精度动力分配: 多电机配置和电子控制系统使得每个车轮的动力分配更加精准,可以在车辆高速侧滑时确保抓地力和车辆稳定。
高安全性: 电动车的漂移功能可通过多重传感器数据,结合ESC等系统,确保驾驶员在享受漂移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挑战
轮胎磨损: 漂移会加剧轮胎的磨损,尤其在漂移功能频繁使用时,轮胎的寿命将大幅缩短。电动车漂移的高扭矩输出对轮胎的抓地力提出更高要求,轮胎的耐用性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池管理和热管理: 电动车漂移功能需要高扭矩输出,对电池和电机的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长时间漂移可能会导致电池快速耗电、温度升高,影响电池寿命和性能。
控制系统复杂性: 电动车漂移需要在高负载条件下对扭矩和抓地力进行精准控制,因此控制系统的算法开发难度较高,需要大量的测试和调优。
实现算法介绍
华为提供了一种实现自动漂移的电动汽车控制方法(申请号 202411169783 .6),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以下将进行细致分析:
自动漂移的实现原理
漂移是指车辆部分轮胎失去抓地力,车身在较大侧偏角下转向,用于实现小半径转弯,满足赛车、驾驶乐趣、狭窄区域转向等需求。
传统漂移的局限性:需要驾驶员熟练掌握驾驶技巧,普通驾驶员难以实现。
本方案的优势:通过制动系统控制后轮制动力,降低后轮抓地力,实现自动漂移,无需驾驶员复杂操作,降低了漂移操作门槛,提高了驾驶体验。
系统组成
中央控制器: 负责接收传感器信号,控制轮端制动装置输出制动力,并实现自动漂移控制逻辑。
轮端制动装置: 安装在车轮处,用于向刹车盘输出制动力。
驱动系统: 向车轮输出驱动力,控制车辆行驶。
传感器: 包括油门踏板传感器、制动踏板传感器、方向盘角度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转向角度传感器等。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 提高车辆操控表现,防止车辆失控。
漂移按键: 用于启动和关闭自动漂移模式。
制动系统组成
中央控制器:
接收油门踏板、制动踏板、方向盘等信号。
油门踏板:指示驱动系统输出驱动力大小。
制动踏板:指示制动系统输出制动力大小。
方向盘:指示车辆转向方向和角度。
根据预设算法判断是否进入漂移控制状态。
控制轮端制动装置输出制动力,实现制动和漂移控制。
可选配漂移按键,方便驾驶员启动和结束自动漂移模式。
轮端制动装置:
位于每个车轮处,用于向刹车盘输出制动力。
可以输出不同大小的制动力,也可以输出相同大小的制动力。
由中央控制器指示需要输出的制动力。
控制方法
判断条件: 车速大于阈值、油门踏板开度小于阈值、制动踏板开度小于阈值、方向盘转角大于阈值、转向角度小于阈值。
自动漂移控制过程:
制动力控制: 中央控制器控制后轮对应的轮端制动装置输出的制动力增大,使后轮失去抓地力,实现漂移。
动态调整: 在漂移过程中,根据方向盘转角、路面附着系数、后轮载荷等因素动态调整制动力目标值。
稳定性控制: 当转向角度增大至漂移阈值时,控制外侧车轮对应的轮端制动装置输出制动力,恢复车身稳态。
漂移结束: 当转向角度大于等于漂移阈值或驾驶员操作结束时,退出漂移控制,恢复正常的制动控制。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ESP): 在漂移过程中关闭 ESP,以避免 ESP 干扰漂移控制。
驾驶员干预与安全性
提前结束漂移: 驾驶员可通过增大油门踏板开度、制动踏板开度或反打方向盘来提前结束自动漂移。
系统响应: 中央控制器检测到驾驶员干预后,退出自动漂移控制,恢复正常制动和动力输出。
安全性:
关闭ESP: 在漂移过程中关闭ESP等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避免影响漂移效果。
开启ESP: 当转向角度达到漂移阈值或驾驶员操作结束漂移时,重新开启ESP,提高车辆稳定性。
步骤 | 操作说明 | 系统状态/控制 | 车辆行为 |
---|---|---|---|
1.启动漂移模式 | 驾驶员按下漂移按键 | ESP、ABS、CRB、DTC、ESC关闭 | 电动汽车进入自动漂移模式 |
2.加速阶段 | 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加速 | 动力总成输出扭矩 | 电动汽车加速至车速阈值以上,准备漂移 |
3.松开油门、转动方向盘 | 驾驶员在t0时刻松开油门踏板,未踩制动踏板,转动方向盘 | 系统检测油门和制动踏板开度、方向盘转角 | 电动汽车准备进入漂移状态 |
4.进入自动漂移控制 | 满足以下条件:t1时刻,油门踏板开度 < 阈值、制动踏板开度 < 阈值、方向盘转角 > 阈值、转向角度 < 漂移阈值 | 中央控制器控制后轮对应的轮端制动装置输出制动力 | 电动汽车开始自动漂移,后轮制动力逐渐增大至目标值 |
5.自动漂移进行中 | t1到t2时间段内 | 中央控制器持续调控制动力 | 转向角度逐渐增大,电动汽车处于漂移状态 |
6.退出自动漂移控制 | 在t2时刻,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或油门踏板,或反打方向盘至小于或等于角度阈值,或转向角度 ≥ 漂移阈值 | ESP重新打开,介入控制 | 中央控制器退出自动漂移控制,稳定控制开始 |
7.稳定控制恢复 | ESP重新打开后 | 中央控制器控制另一侧两个车轮的轮端制动装置输出制动力 | 车身姿态恢复稳态 |
8.响应驾驶员控制 | t2时刻之后 | 中央控制器响应制动踏板开度指示,车辆控制器输出油门指示的扭矩 | 车辆恢复常规驾驶状态,四轮制动装置响应制动力输出 |
这项技术通过精密的制动控制算法和硬件设计,实现了电动汽车的自动漂移功能,降低了漂移操作门槛,提高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有望在未来电动汽车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