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孩子,焦虑的母亲……情绪聚焦家庭疗法如何解决家庭冲突?
抑郁的孩子,焦虑的母亲……情绪聚焦家庭疗法如何解决家庭冲突?
当一个家庭面临青少年抑郁这样的挑战时,传统的心理咨询可能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源。情绪聚焦家庭疗法(EFFT)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连接来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为您详细介绍这种创新疗法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
来源:简单心理Uni
本文字数5000+|阅读预计需要15min
小A今年17岁,8年前移民到加拿大,现在一个IB program里面念11年级。小A和妈妈,14岁的妹妹一起生活在多伦多,而父亲几年前和母亲因为感情不睦而离异,一直生活在国内。
小A和妈妈来找咨询师,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的要求。
原因是小A的成绩近一年来一直不稳定,起起伏伏,而且同学还向老师反映说,小A提到过自己“觉得活着很累,如果自己不在了就好了”之类的话。因为害怕小A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所以学校联系了他的妈妈,希望能有专业人员的评估和介入。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分别和小A及母亲进行了沟通和最初的信息搜集。经过最初几次的工作,咨询师了解到小A曾在两年前被诊断过中度抑郁症,进行了大约半年的药物治疗,情况有所好转。由于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小A的母亲担心影响其学习,因此给小A停了药。
随着小A在IB Program的学习任务日益加重,他的抑郁症状又开始出现,比如睡眠问题,注意力难以集中,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乏活力等。小A的母亲也开始更加担心孩子的学习,难免在日常的交流中表现出焦虑和担忧。
但是,面对小A的情况,母亲也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帮助自己的孩子,似乎除了不停地“提醒他要认真听讲,不行的话就补课”之外,不知道该和孩子如何交流。
有时候,小A为了不和母亲冲突,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这样更加会激怒母亲,认为他不懂事,不听自己的话。
当咨询师问及小A如何看待母亲对他的关注时,小A表示自己很想让母亲开心,不愿意违逆她,自己也尽力去学习,但因为自己总是很难过,抑郁,无法专注于学习,自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图/pexels
每次听到母亲跟他说要好好读书,他就害怕,想躲起来,不知道如何面对母亲。小A也提到,母亲其实并不喜欢加拿大,是因为要照顾自己和妹妹,才没有办法呆在这里。
而也因为此,小A觉得,自己和妹妹害得母亲和父亲离婚了,母亲离异之后的抑郁,痛苦也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小A很敏感,但是对于他来说,试图安慰母亲是一个很艰难的尝试,对于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而言,就更是“说不出口”。
也因此,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所以才会跟同学提到“要是不在了,是不是就没那么伤心的事了”。
小A的案例不是个案,也许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受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问题困扰的青春期的孩子。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对小A进行咨询(若症状评估下来,属于中度、重度抑郁症,则最好要加以药物咨询控制症状,并且关注个案的自伤或自杀风险)。
而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尝试了邀请小A和他母亲一起进行咨询,也就是用家庭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小A以及整个家庭恢复正常的功能。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大分支,以家庭整体对象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家庭治疗将工作的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
同时,家庭治疗本身也包括了很多的治疗流派,如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多代际家庭治疗,以及我们接下来会在小A个案中采用的情绪聚焦家庭疗法(Emotionally Focused Family Therapy, EFFT)。
图/pexels
情绪聚焦家庭疗法隶属于情绪聚焦治疗(Emotion-Focused Therapy,EFT),该流派侧重于从个案的情绪入手,帮助其敏感于自己的情绪,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且接纳,表达,调整和转换,以促使个案增强自我功能、调节情绪和创造新的生活意义 (Greenberg, 2015)。
作为近年来的一个新兴流派,EFT结合已有的各流派的优点,同时强调证据支持(evidence-based),在当代的心理治疗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和个人、夫妻以及家庭进行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今天谈到的情绪聚焦家庭疗法,是由Lafrance和Dolhanty (Lafrance, et al, 2020)一起创立的。他们将EFT结合到家庭治疗中,帮助父母积极、有效地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在从儿童到青少年阶段过渡中会面临的与发展相关的问题。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有时候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情感需要,以及从家庭关系中获取强烈的安全感和支持的需求,以帮助他们成功度过青春期。同时,家庭成员的参与,也可以提高咨询的效果并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Stavrianopoulos, et al, 2014).。
总的来说,EFFT从三个方面,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心理困扰和彼此间的情感冲突。
首先,咨询师和父母一起,致力于缓解孩子的心理症状(例如案例里面小A的抑郁症状);其次,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第三,针对父母本人的一些情绪困惑,甚至自身的一些过往的心理创伤进行工作(Strahan, et al., 2017)。
比如,我们的案例中,小A的妈妈因为婚姻的问题,自身出现了抑郁的问题,同时,她还存在环境的不适应性问题,以及面对小A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的困惑、自责和无力感。
她自己的这些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会使得她无法能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同时产生母子关系阻隔,甚至会对于孩子个人的咨询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EFFT所特别要关注和处理的内容之一。
为什么家长的加入,可以增强咨询的效果?很多研究都证明,即使孩子在咨询环境中,自身的问题得到缓解,如果他们每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没有发生改变,其自身的变化也是有限的。
因此,如果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家庭整体的参与得到修复和重建,则关系的阻隔,情绪之间的张力就可以真正得以解决。青春期的孩子尽管生理发育趋于成人,他们仍然在心理上、情绪上、经济上对于父母有依赖和期待,因此,EFFT所强调的家长的介入就非常有咨询上的意义。
同时,孩子在咨询中,可能会对自己的父母形成一定的“理想化”期待。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与其期待相去甚远,很可能会让他们更加痛苦。
而父母自身不去处理自己的问题甚至创伤,他们也无法承认孩子的问题。而孩子通过咨询所提高的对情绪的觉察能力反而会影响亲子的关系。比如,有的孩子会害怕自己表达情绪让父母受伤、无法接受,而压抑自己,或者有的家长则尚未做好准备去面对孩子的情绪表达。
在我们的案例中,小A的妈妈同意加入到家庭治疗中,这样,她不但自己可以借此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同时,也可以巩固亲子之间的情绪连接,双方共同学习情绪调节,并且用更积极、适应性的情绪去取代适应不了的消极的情绪(如自责、无助、愤怒等)。
图/《母亲》
咨询师和小A一家一共进行了16次的咨询(一般来说,EFFT属于短程心理治疗,疗程在8-20次之间),整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搜集信息,探索现有家庭模式
咨询师最初的几次咨询中,搜集相关信息,建立治疗联盟。咨询师可以和小A单独工作,以及和母亲单独工作,或者和家庭整体工作。
当小A能够切实感到安全和信任后,他可以向咨询师表述自己当前的问题,以及他日常与母亲的互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模式。
比如,他提到,如果在学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一定会发火,然后就会“喋喋不休”,还会说如果他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自己的苦就白吃了”。咨询师问小A,当他听到母亲这样的话时,心里是什么感受,他会如何应对。
类似的,在和母亲的工作中,咨询师也会让母亲去陈述如果小A考试不理想,或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她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她是如何解读孩子的行为的。
通过这样的工作,家庭的互动方式,引起双方争论和冲突的原因、情绪表达方式得以一点点呈现和清晰,他们之间的“无效的互动”,彼此感到无力和悲伤的情绪得以分享。
咨询师在过程中,着重去认同小A的情绪体验,并且给予反馈,为他提供一个“无指责、无评判”的回应,这样可以帮助小A去认识自己的情绪,甚至了解自己“自责”、“抑郁”情绪之下的情绪体验:恐惧、无力,也意识到当自己感觉不安全的时候,会表现出来的反应是:回避。
咨询师接下来邀请母亲加入,使他们有机会分享各自的情绪感受,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期待,而这些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非常关键,但却是欠缺的。
同样的,咨询师和母亲的工作,也会帮助她去梳理自己的问题,让她可以更清晰了解到自己“愤怒”之下的体验:“无用”、“无价值”,以及她在不安全的感受下会做出的反应:焦虑。尤其是,对于小A的成绩(当然这其中文化因素占很大的成分)以及升学的焦虑。
同时,母亲也表达了对于小A抑郁症的感受:挫败,她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婚姻的失败、在异国的适应问题,也更进一步导致了她的抑郁。
此外,在第一阶段,小A和母亲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有机会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图/《母亲》
小A也知道了母亲内心对他的关心和对他的抑郁问题的内疚,而不是他之前认为的“我又惹妈妈不高兴了,我真没用”。
而母亲也能够了解到孩子对她的情绪的体察和想要帮助母亲的愿望,而不只关注于小A的“不听话”或者“学习不够努力”。此外,他们也能够更加理解,为什么遇到双方冲突的时候,母亲会更加生气和焦虑,而小A则会跑到自己的房间里躲起来(此处涉及依恋理论,不多做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索相关信息)。
建立新的互动模式
这个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母子建立积极的情绪连接,促进体验(Furrow, et al, 2019)。咨询师首先和小A一起工作,更深入探讨他的深层情绪,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母亲的依恋的需要。
小A能够有机会和咨询师一起针对自己的抑郁,自责,无能感进行工作,也学习如何有效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和对母亲的情感需要。
时机合适后,母亲加入到会谈中,也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向小A表达自己的支持以及愿意和他一起面对抑郁。注意,在这里,母亲的表达要清晰明确,而且和小A在情感上能够连接,而不是以前的通过焦虑、担忧、责怪的方法进行表达。
另一方面,咨询师密切关注母亲自身的情绪问题会不会在过程中被小A的情绪体验和情感的需求所唤起,也要协助她扮演好孩子的依恋对象,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情感支持。
在咨询中,咨询师会通过一些专门的技术,如重新唤醒(evocation)、行动促发(enactment)、重构(reframing)、空椅对话(chair dialogue)等技术,促使母子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打破过往的僵局,对各自的情绪进行有效的反馈和重新理解,以促成双方新的关系模式和情感连接。而这种新的理解和情绪体检,是EFFT治疗中改变的核心成分。
第二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重建新的依恋和反应模式。母亲能够学习到小A的依恋模式的特点(回避),然后练习如何有效地对他的情感需要进行反馈(改变自己“焦虑”的反应模式),同时,小A也更深切了解母亲为什么之前总是表现得很担心他,责怪他,不理解他,看到母亲反应背后的原因。
图/《母亲》
而双方则在咨询中学习如何正确表达各自的需求以及积极解读对方的行为方式。
巩固新的家庭依恋模式
在咨询的最后一个阶段,咨询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家庭巩固和整合前两个阶段的改变。
首先,咨询师帮助家庭用新的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过去的问题和冲突,形成新的视角和观点。其次,替代旧的互动模式,用新的模式取代,为家庭提升信任、安全感,最终帮助每一个成员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当探讨旧有的问题时,咨询师邀请成员用新的依恋模式和双方对彼此的新认识来解读,寻找更具责任感、情绪上更有连接的互动方式。可能会采用角色扮演(role play)或者行动促发等方法,消除情绪冲突和情感的隔离。
当成员都熟悉了新的模式后,咨询的重点转移到确认和提升家庭的认同感上面,以及彼此练习更有效的沟通和情绪体察。
即使有新的问题出现,甚至过往的模式重现,他们也不会再担心,而去努力用有效的方式去告诉对方,也去理解对方,从而在一个安全、亲密的家庭环境下,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困扰,以获得更健康快乐的生活。
图/pexels
小结
情绪聚焦家庭疗法,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关系,而不是症状。
虽然小A有抑郁的症状表现,但是在咨询中,一直是以处理亲子的关系为主线的,侧重对情绪进行工作。
识别过往的亲子关系模式,依恋模式,情绪问题,建立更有效的模式,并替代旧有模式,这就是整个EFFT疗法工作的概括。
当然,后续的跟进或者进一步的针对母亲的个人咨询也需要与其家庭进行探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与母亲进行单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