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海传奇》第二季如何让传统典籍成为 Z 世代的“爆款 IP”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海传奇》第二季如何让传统典籍成为 Z 世代的“爆款 IP”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i.ifeng.com/c/8hVRcAEIH4A

国产上古神话动画片《山海传奇》第二季在CCTV-1综合频道圆满收官。这部取材于《山海经》《史记》《尚书・禹贡》等经典文献的作品,以12集篇幅创造全网播放量破10亿的佳绩,成功实现传统典籍文化与国漫的破圈对话。

考据与想象的双重变奏:构建可视化文明密码

《山海传奇》第二季以少年大禹回归有崇部落的成长为主线,在神话叙事中嵌入"我是谁"的哲学追问。创作团队耗时三年,建立包含300余页的《山海经》考据档案,将石峁遗址的玉礼器、喇家遗址的地震遗迹等考古发现转化为动画场景。角色服饰采用麻葛编织纹理,建筑形制参照良渚古城水坝结构,使神话人物兼具历史真实感与艺术想象力。

在异兽设计上,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文献+考古"双轨制:九尾狐参照汉代石刻画像的灵动形态,烛龙融入红山文化玉龙造型元素。这种基于实证的浪漫化创作,既保留了《山海经》"人面蛇身"的核心特征,又赋予其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呈现。正如总导演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原神话,而是让神话活在当代人的审美体系中。"

技术赋能文化表达:动态水墨绘制东方美学

该片在视觉呈现上实现突破性创新,首次将动态水墨渲染技术应用于上古神话题材。通过粒子系统模拟水墨晕染效果,山峦云雾呈现出"墨分五色"的层次感,林间光影投射出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高精度CG建模技术则赋予场景空间纵深感,当大禹劈开龙门时,飞溅的水珠在阳光折射下形成彩虹,这种虚实相生的视觉语言,让古老神话焕发出科技美感。

值得称道的是,制作团队为每个场景建立"文化基因库":有崇部落的建筑群落参考二里头遗址布局,祭祀仪式融合良渚玉琮与红山玉龙的文化符号。这种"场景即文献"的创作理念,使动画成为可解读的文化载体。在第四集"禹定九州"中,九州地图的绘制综合了《禹贡》记载与现代考古成果,每个州的图腾都暗含当地出土文物特征。

分层叙事的教育革命:从娱乐到文明传承

针对神话改编可能带来的认知偏差,《山海传奇》第二季构建起"正片+彩蛋+番外"的分层叙事体系。正片采用"考古悬疑"风格,通过禹寻找父亲治水工具的过程,自然带出石峁遗址、良渚古城等考古发现;每集片尾彩蛋以青铜铭文形式注释神话原型,如解释"应龙蓄水"对应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番外篇《山海精奇》则用皮影戏与3D技术结合,对穷奇、饕餮等异兽进行学术性解读。

这种创新模式得到教育界认可,多地学校将其作为"行走的历史课"。北京某重点中学历史教师表示:"动画将《禹贡》中的'九州'概念转化为可交互的地理空间,学生在观看时不自觉地完成了从神话认知到历史认知的过渡。"数据显示,该片播出期间,相关考古遗址的参观人数增长40%,《山海经》古籍销量同比上升270%。

《山海传奇》第二季的成功,标志着国漫从"技术追赶"向"文化引领"的转型。当动态水墨晕染出《淮南子》的宇宙观,当CG建模重构《山海经》的神兽世界,这些创新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范本,更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起中国神话的视觉话语权。正如网友评论:"这不是动画片,而是流动的中华文明基因库。"随着第三季"禹征三苗"篇的筹备启动,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书写更璀璨的篇章。

本文原文来自凤凰资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