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模糊的上古圣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模糊的上古圣王到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演变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2/14/78117143_1146608947.shtml

伏羲作为华夏的人文始祖,在中国称得上家喻户晓。大多数朋友对伏羲的印象,除了结网画卦的伟绩,往往围绕甚至依附于他的妻子、妹妹女娲。但伏羲与女娲最初出现之时,并不是同一个神话组合,而是在不同体系中独立的大神,今天他们为众人熟知的形象,正是广大民众的选择,是对于人文始祖的一种浪漫的诠释。


伏羲

一、 先秦时期模糊的上古圣皇

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对伏羲的记载出于战国中叶的《庄子》,此外《管子》、《荀子》、《战国策》、《商君书》等先秦典籍也有提及,则伏羲传说至迟在战国中叶已经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此时已具体而微的黄帝神话,散落在先秦典籍中的伏羲记载却既模糊又杂乱,这些蛛丝马迹只能让我们得知伏羲是上古圣王之一,而他的生平事迹却并未被完整而统一地记录下来。

《庄子》中提及伏羲的地方共有五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五处加以对比,会发现即使同是出自《庄子》,伏羲的描述也存在不同。

"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内篇·人间世》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庄子·内篇·大宗师》

"古之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庄子·外篇·田子方》

"道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庄子·外篇·缮性》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庄子·外篇·胠箧》

可以看出,在《庄子》中的伏羲,共有"伏羲"、"伏戏"、"伏犠"三种不同写法。而《胠箧》中的伏犠,位在轩辕氏之后;但《田自方》与《缮性》中的伏羲,则位在轩辕氏之前。而从《庄子》开始,直到伏羲定型为止的典籍之中,伏羲的名号也驳杂不一,包括"虙戏"(管子)、虙羲(史记)、包羲(汉书)、炮牺(汉书)、宓戏(礼记)、雹戏(楚帛书)、包牺(周易)、庖牺(拾遗记)等多种写法。从并无定字可以看出,此时的伏羲属于未定型的、生成中的神话人物。

为什么伏羲拥有十余种不同写法呢?针对这个问题,汉唐学者多有解释:"伏"训为"孚"、"服",是圣王以上伏下的体现;而伏与"虙"、"宓"同音,如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宓子贱,本来是叫做伏子贱的,正是因为"虙"与"宓"相通,故产生"宓子贱"的误名,而"宓戏"也是因此误用;而由于古无轻唇音的原因,"庖"字古读作"浮",则"伏"、"虙"、"庖"、"炮"、"包"均为一声之转。至于"羲"、"牺"、"希"、"戏",同样是可以相互假借的同音字。是以伏羲有定音而无定字,则由此推断,伏羲在定型前是活在人们的口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因此记录者往往会依照其发音而以同音字记录下来,于是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写法。


先天八卦

而先秦文献中,排除泛泛而谈的"掌握道"、"圣王治世",伏羲最具体的事迹,无疑是《周易系辞传》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则伏羲作八卦、制渔网本于此。尽管仍然不免模糊简略,但后人记载中的伏羲,往往是上古各种器物的发明者,这显然属于《周易系辞传》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的伏羲,只不过是是模糊的上古圣王,无论身世、事迹、容貌,甚至名字,都只有模糊的范畴。

二、 伏羲与女娲:最初是夫妻,后来被赋予兄妹身份

那么,伏羲何以成为人文始祖?答案是在文化融合中,伏羲和女娲以夫妻、兄妹的关系出现在神话记载中,并与东夷神明太昊合二为一,从而位列三皇。

伏羲虽在诞生伊始与女娲并无瓜葛,但在汉代墓葬中,伏羲女娲像却为数甚多。这些伏羲女娲像大同小异,都是人面蛇身,或两尾卷曲,或两尾相交。而尽管战国末期的《世本》中已有"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的记载,但因先秦并未形成三皇观念,称伏羲为天皇必然在伏羲与三皇有关之后,那么这段自然是东汉以后混入的而非原文。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均认为伏羲与女娲最早在汉代才被赋予亲属关系,直到1942年出土于长沙的《楚帛书》的解读成功才更新了这一认知,证明至晚在战国时期,伏羲、女娲已经有结合在一起的神话。

楚帛书

"粤古熊雹戏,出自□雬,居于颻□……乃取虔娓□子之子曰女呙,是生子四□是襄,天格是践,参化法兆……"

《楚帛书》是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帛书,同时也是目前可考的唯一图文并茂的创世文献。据研究,《楚帛书》是战国晚期楚地巫人占卜时使用的"日书",而这段文字正是巫师解释上古众神开辟鸿蒙、创造世界的进程,来证明自己"敬授天时"的权威性。则《楚帛书》中所记载的正是战国晚期楚地流传的创世神话。熊正是楚人之氏,这段帛书大意是说,创世之初天地一片混沌,风雨大水,伏羲娶虔娓氏之女女娲,生下青干、朱单、黄难、墨干四子,协助禹与契治水。此时尚未有日月,于是四子代替日月,立四极,以承天覆,并以步测时。而后千有百岁,帝俊创造了日月,炎帝确立了日月的行程,有了昼夜朝暮之分,完成了创世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楚帛书》的神话体系与后世的任何神话都大相径庭。创世神伏羲女娲与大禹、契间隔如此之近,帝俊、神农比大禹还要晚上千又百年,而虔娓氏更不知是何许人,故《楚帛书》对后世神话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伏羲女娲的夫妻关系拥有古老的传承。


唐吐鲁番67TAM77:13出土的伏羲女娲像

及至汉初,在墨家"尚鬼"思想影响下,人们认为死后会变成鬼神。但此时佛道思想并未盛行,轮回思想自然也不盛,占主流的死亡观是人死后会进入一个类似苏美尔与希腊冥界的没有酷刑却并不快乐的冥界,正如《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所言:"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更兼汉初休养生息后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是以重视死后世界的西汉人厚葬之风大兴。汉武帝又曾依方士少翁之言,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于是在汉时墓葬之中,往往出现用于崇拜神仙的绘画,伏羲女娲形象因得盛行。

早期汉墓中的伏羲女娲形象,往往是单身像,且均与日月、规矩有关,如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汉昭宣时期)中,伏羲女娲笼手于袖,太阳居伏羲胸前,月亮居女娲胸前;在山东长清孝堂山郭氏祠堂画像中,东壁伏羲执矩,西壁女娲执规。而墓穴中的壁画,始于伏羲,止于女娲,墓主人夫妇背靠伏羲,面向女娲,这是魂魄生天、生命不朽这一意愿的反映。偶尔也有反过来,由伏羲捧月、女娲捧日的(如河南洛阳北郊石油站壁画墓),这并非是墓工缺乏常识,而是以阴神女娲配大阳之精的日、阳神伏羲配大阴之精的月,从而阴阳相互交错,宇宙万物实现平衡与协调。而双身像在墓葬的发展中,所占比例逐渐更大,他们若双尾相交,往往形成象征日月的两个圆轮,而手中持的,仍然是规与矩。这一形象在后来的墓葬中,渐渐成为伏羲女娲形象主流,最广为人知的唐吐鲁番67TAM77:13出土的伏羲女娲像便是如此造型,而他们的衣着也是唐初男女的典型服饰。

但伏羲与女娲以兄妹形象出现,却是在东汉才开始形成的。如《风俗通义》中记载:"女娲,伏羲之妹。"而《春秋世谱》则记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究其原因,伏羲是渔猎时代部落酋长形象的反映,而女娲是农业阶段女族长形象的反映,因此他们产生关联,或被说成夫妻,或者被说成兄妹。而正是因为伏羲与女娲是夫妻、兄妹的两种说法同时流传且彼此有矛盾之处,故唐李冗《独异记》中,首次将伏羲与女娲以兄妹婚配的形式记录下来,从此伏羲与女娲便以既是夫妇、又是兄妹的神话形象活在人们心中。

三、 谶纬的影响:有血有肉的太昊伏羲氏

先秦时期,正如《尚书》所谓"夷蛮华夏",中华文明的体系分为苗蛮、东夷、华夏三个集团,。而《后汉书》中有"东夷列传",更点明东夷是东方相对独立的族群。东夷的范围是山东、苏北与河南东部,而东夷的先祖正是太昊。

"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陈,太昊之虚也。"——《左传》

而早在目前最早记载炎黄的《逸周书》中,也已有太昊的身影:

"自太昊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逸周书·太子·晋解》

但是在先秦典籍中,太昊与伏羲显然是不同的两位祖神。这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伏羲与太昊的事迹、世系并无丝毫重合,纵然太昊以龙纪、伏羲蛇身人头,但龙与蛇终非相同,何况纵然相同也不足以证二者相等;第二,伏羲与太昊的出生方位不同。按照《遁甲开山图》所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所治,伏羲生处",而"仇夷山"便是甘肃成县西的仇池山,至于此处的"太昊"显然是伏羲与太昊合二为一后的附会。则生于西北的伏羲是绝对不可能与生于东部的太昊等同的。

秦汉时期,太昊开始与伏羲融合,最后渐渐完全等同。袁珂先生认为,最早将太昊与伏羲相混的,是秦汉之际成书的《世本》,《世本》始将太昊与伏羲连文为"太昊伏羲氏"。此后,"太昊伏羲氏"这一字样不绝于文献,且一致认为太昊伏羲氏是风姓的始祖:

"太昊庖牺氏,风姓也。"——《帝王世纪》

"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杜预注左传》

"太昊伏羲氏,风姓。"——《三皇本纪》

为了区分这一分歧,汉唐学者们加以区别,以"太昊"为"世号",也就是部落的名号;而"伏羲"为"身号",也就是个人的私名,如汉王符《潜夫论》。而早在清代,便有人指出伏羲与太昊迥然有别,如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中说伏羲太昊想混始于《汉书·律令志》,虽这并不是我们目前可考的最早混淆伏羲太昊的资料,但伏羲太昊本非一人的结论却没有完全正确。

那么,伏羲与太昊为何合二为一呢?答案是谶纬的兴起、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自从战国以来,阴阳家兴起,五行与五帝匹配,而《吕氏春秋》采纳了这一说法,《月令》又再次阐述,于是五帝体系如下:

金——少昊,秋,西方

木——太昊,春,东方

水——颛顼,冬,北方

火——炎帝,夏,南方

土——黄帝,长夏,中央

但是《吕氏春秋》的记载,顺序以太昊为首。这本是说德有始终的意思,并不是说太昊先于黄帝。但是宣、元以后,谶纬之说日益兴盛,《左传》中太昊的世系晚于黄帝,不考察其详细的学者对于太昊居首、炎帝早于黄帝而头疼不已,于是将太昊与伏羲氏、炎帝与神农氏合并。但由于民族的日益融合,今天早已没有东夷与华夏的区分,故太昊与伏羲氏已彻底合二为一,今天河南的太昊陵,香火四时不绝,这也正是民众发自内心对象征文明、先哲的祖先神的爱戴。

河图洛书

在合并太昊后,伏羲的形象开始与规绑定,而女娲也对应地以持矩的形象出现。其实规本是太昊所执,如《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而在《周易系辞传》的影响下,伏羲的形象被丰满为了一位善于发明的圣皇,不但被赋予"牛马、冶金、礼义文物、布、钱币、房屋、琴瑟"的发明者,甚至囊括了尝百草的神农(《孔丛子》中一日遇七十二毒的便是伏羲)。

而伏羲的身世也不再模糊,他既有详细的身世: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诗纬·含神雾》

又有清奇的古貌:

"伏羲大目、山准、龙颜"——《春秋纬·元命苞》

并成为君权神授的典范:

"伏羲氏王天下,有神龙负图出于黄河……推阴阳之道,知吉凶所在,谓之河图。"——《河图纬·龙鱼河图》

"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象而作易,始作八卦。"——《春秋纬·春秋内事》

从此,太昊伏羲氏成为了三皇之首天皇,他的事迹变得完善,谱系也变得清晰,正式成为华夏神话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祖神之一。


伏羲

尽管最初只是泛泛的先王,完善来源于谶纬与文人的附会,但在融合太昊、与女娲关联后,伏羲的形象却彻底丰满,变得有血有肉,深受大众的喜爱,已经彻底由一些笼统空泛的碎片演变为制作渔网、八卦、音乐的春神,三皇之天皇。在神话历史化的儒家话语权下,太昊伏羲氏的人性要远远多于神性,他比起创世的大神,更多的是和蔼的、指导民众共同前进、发明诸般器具的导师,也是女娲的丈夫与哥哥,这也是太昊伏羲氏至今仍深受爱戴与喜爱的重要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