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险源到事故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完整解析
从危险源到事故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完整解析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与事件的概念区分入手,详细阐述了OHS管理的基本逻辑和七个阶段,包括企业基础阶段、危险源辨识阶段、风险管理阶段、运行控制阶段、隐患治理阶段、应急管理阶段和事故管理阶段。
1 前言
虽然ISO45001(原OHSAS18001)推行多年,但仍有一些同仁对于危险源/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下简称“OHS”)与事件(事故隐患、事故)的概念不能有效区分,直接影响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下简称“OHSMS”)的运行有效性。
OHSMS,是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对危险源及其OHS风险进行管理,以使组织能够通过防止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健康损害以及主动改进其OHS绩效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标准1.1)。
由于不同组织所处的行业差别,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绩效规则,但是其OHS的管理逻辑是相通的,都是在组织现有的管理基础上,辨识出危险源,结合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判定出相关的需要施加管理的OHS风险,结合合规义务,策划制定出相应的OHS运行准则,结合日常的隐患排查与应急管理,尽最大可能实现管理预期。
2 OHS管理逻辑示意图及其七个阶段
为方便理解,以如下示意图给出基本的理解思路,供参考。因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多,各位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更加适宜的方式。
首先,企业基础阶段。在当前组织下的安全文化直接影响到OHS的管理思路与方式,也是造成安全事件的基本原因,应当主动实施文化管理;
其次,危险源辨识阶段。确定出一类危险源的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直接影响到后果的严重性)、二类危险源的人的、物的、环境的与管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一类危险源可能基于组织经营的需要,不能消除,只有通过管理二类危险源入手。二类危险源也通常是安全事件发生的间接原因与直接原因。
再次,风险管理阶段。结合当下对于危险源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通过评价最终导致伤害或健康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实施风险管理,确定出需要管理的OHS风险。此时的管理,已经走出危险源(又称危害因素或称危害来源)辨识阶段。
第四,运行控制阶段。针对评价出的控制风险,运用层级管理(消除-替代-控制或重组-管理包括培训-个体防护)的方式建立准则,并结合对变更的安全管理及对采购的安全管理,实现策划的OHS管理预期,以符合标准要求及自身的管理要求。这一阶段,是危险源与事故之间的防火墙,它的避险能力取决于策划的质量与对日常监管,如果出现管理漏洞的话,危险仍有可能到来。那时,就进入到隐患治理阶段,也就是到了事件管理的前半段。
第五,隐患治理阶段/事件管理前段。由工作引起的或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可能或已经导致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情况叫做事件。实际发生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事件有时被称为“事故”。实际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事件在中文中也可称为“未遂事件”“未遂事故”或“事故隐患”等(标准3.35)。这一过程主要控制的是二类危险源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双重预防管理中的隐患排查治理阶段。
第六,应急管理阶段/事件管理中段。对于可能发生的潜在紧急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准备、响应与恢复管理,目的是尽早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通过起因物-致害物、肇事人-受害人间的逻辑关系,斩断突发事件、次生事件、连锁事件与最终导致伤害的事故间的链条,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避免不了,则进入到事故管理阶段
第七,事故管理阶段/事件管理后段。当在巧合的环境中、巧合的物、巧合的人,由于相应的管理失误碰到一起时,造成了伤害或健康损害,就形成了事故,需要执行事故管理及之后的改进管理。此后又影响并重新审视企业的安全文化,进行又一轮的持续改进过程。
3 危险源、OHS风险、事件是不同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OHS的管理主体
以上的七个阶段分别涉及到标准中的安全文化(4.1,5.1,6.1.2.1,10.3),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之危险源辨识、风险和机遇评价、合规义务、措施的策划 (6.1),建立准则实施管理(8.1),应急准备和响应(8.2),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9.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0.2)等内容,贯穿了OHS管理的全过程。
其中危险源、OHS风险、事件是不同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了OHS的管理主体。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是做好OHS管理的前提。
如果从以上逻辑进行OHS管理持续改进的基本理解,可能有利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业务衔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以上逻辑说明尚不系统完善,仅供理解OHS管理过程中的不同业务间的关系,以抛砖引玉,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