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透气而不透水的科学原理
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透气而不透水的科学原理
紫砂壶的“双气孔结构”是其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结构使得紫砂壶能够做到透气而不透水。本文将从微观角度深入解析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工艺的科学原理。
什么是团粒?
团粒是人们在研究紫砂时引入的一个常用概念。紫砂中的“砂”实际上指的是团粒,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颗粒。团粒是紫砂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天青泥(超高温)断面气孔
团粒并不是单一物质,而是以石英碎屑和高岭土为主的聚合物。由于石英碎屑本身没有可塑性,需要高岭土提供粘性。简而言之,团粒可以分为颗粒和粘土两部分。颗粒相当于骨骼,黏土相当于肌肉,古人所谓“骨肉停匀”,需要搭配得当。
图:紫砂泥炼制过程
骨骼主要是石英颗粒及硅酸盐团结物,团粒内部组成与原矿一致。因此,不管紫砂矿的大小,还是30目的紫砂颗粒,或是40目、80目甚至更小的颗粒,它们都拥有相同的团粒结构。
紫砂的气孔结构
几种气孔结构
胚体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大小不同的颗粒收缩不一致导致的气孔。
图:黄金段由于石英的熔点高,黏土的熔点低。烧制时,黏土总是先融化。在高温熔化过程中,黏土中的碳酸根分解,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形成气泡。
颗粒和颗粒之间的片状气孔。
颗粒内部的微小气孔,因为颗粒是团粒结构,所以颗粒里面也包含气孔。
双气孔结构的形成
上述第一、二、三点的气孔都是有方向性的,组成了链式气孔;而第四点的气孔是没有方向性的,就产生了内部的闭合气孔。链式气孔和闭合气孔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大家经常听到的双气孔结构。
在显微镜下观察烧成的紫砂壶断面:团粒间的开放性气孔,空隙粗大,气体可由此出入;团粒内的封闭性气孔,空隙细小,水体由此阻塞。
图:紫砂壶断面气孔
非紫砂的黏土(外山),没有石英颗粒和硅酸盐团粒。烧结后,瓷化得完全没有了气孔,自然也就没有了紫砂的透气性特点。
而双重气孔可以保证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
双气孔结构的复杂性
双气孔的实际情况还要复杂许多,它还分内部结构和表面结构;双气孔结构的形成,也与炼泥、陈腐、打泥条、明针等紫砂工艺密切相关;还有炼制泥料过程中砂的粗细搭配,烧成温度的控制相互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透气而不透水。
图:复杂型共生矿
我们常说的透气也是合理的透气,而不是市场经常看到的那种注水就冒烟的“透气”“冒汗”等效果,有的夸张的甚至一晚上漏掉半壶水。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紫砂的特性和优越性,分辨真伪紫砂壶,理解紫砂与外地陶土最本质的区别,以及为什么紫砂不能手拉坯成型。
本文原文来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