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能力弱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我发现能力弱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必须完成,但在行动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你可能正在经历"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但幸运的是,通过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克服它。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当你感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当前的境况,甚至不再相信自己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改变时,你可能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持续的失败或挫折时,产生的无力感和绝望感。这种状态下,个体相信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结果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尝试去解决问题,而是陷入被动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通常源于个体在早期经历中多次遭遇失败,而这些失败往往不是由个人能力不足引起的,而是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在工作中,某人多次提出的方案被上司否决,尽管这些方案并没有问题,但因为上司的偏见或其他外部原因,使得个体产生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结果"的想法。
这种负面的反馈循环会逐渐削弱个体的自信,导致他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从而放弃了进一步的尝试。
如何破除习得性无助?
1. 找回自尊感、胜任力和掌控感
要想摆脱习得性无助,首先需要重建自尊感和胜任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人们可以重新获得对环境的掌控感。即使面对失败,只要通过理性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在下次尝试时进行改进,就能够逐步积累成功的经验。
2. 去做有把握的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无助感时,人们可以通过完成一些有把握的任务来重新建立信心。成功的小胜利会帮助人们增强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确实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目标入手,通过完成这些小目标,逐步建立自信,打破无助的循环。
3. 让自己免疫:心理建设与外界支持
解决习得性无助还需要培养心理免疫力。我们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内在思维模式,不被外界的挫折所击垮。同时,寻求外界的支持也是增强心理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建立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鼓励。
4. 不要将无助感扩大到各种情景
习得性无助的一个特点是个体容易将一次的失败经验扩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他们在不同领域中也表现出无助感。打破这种思维模式的关键在于学会"局部化"失败。
我们要学会将失败看作是某一方面的暂时性挫折,而不是全面的能力缺失,避免将无助感泛化。
结语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通过不断实践、理性反思、建立小胜利和强大的心理免疫力,个体可以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打破能力弱的恶性循环。每个人都能从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能力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