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挖掘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数智时代的价值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挖掘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数智时代的价值意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2/t20241209_5817557.shtml

11月1日,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聚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意义"主题,旨在探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挖掘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数智时代的价值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孙有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主任孙静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参加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提供

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

查明建提出,跨文化研究在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是当代不可或缺的交叉学科,应加速发展。孙有中对于本次会议邀请各学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共同研讨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给予较高评价,认为本次会议的成果必将推动我国跨文化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大作用。孙静从学术出版角度,介绍了外教社在推动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举措和成果,希望以此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上午的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首先阐述了文化心理学主要采用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包括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价值观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与人格研究、本土心理学中的社会文化系统研究、以及文化与认知研究中的意义研究等。其次,对文化作为意义系统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文化具有主导性、动态性、延续性和代际传递性等特征,对个体心理塑造的深远影响,并从认知层面探讨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其对跨文化研究的启示。通过丰富的研究实例,彭凯平强调了深刻理解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未来中国要面对的贸易争端、意图误判和感知威胁三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推动跨文化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姬德强首先从媒介研究的代表性、实质或虚构的媒介关系、媒体内容管理与策划、以及媒介对个体身份建构的影响等方面阐述跨文化研究的媒介逻辑。其次,姬德强对平台化(Platformization)进行概念阐述,认为平台化是数字化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是数字化经济、政策和基础设施在网络、APP生态系统中的渗透与延伸,它从根本上影响了媒体产业和生产实践的运行。基于此,姬德强提出,平台化在平台依赖、数据化和算法监控、商业化和网络效应、大众传媒和混合身份认同、地缘政治冲突和对抗性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对跨文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他认为,技术逻辑与商业逻辑的互融互通、网络联结与断联的共存、文化和情感沟通的(再)本质化、新兴文化群体等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澳门城市大学应用语言学讲座教授金立贤与英国华威大学教授Martin Cortazzi立足于"宇宙化"(planetization)的独特视角,剖析了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深层次内涵。他们表示,在宇宙化的视野中,跨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将人文素养的培育置于教学的核心。发言中,两位教授详细介绍了基于这一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自下而上的严谨分析,全面揭示了"宇宙化"所涵盖的认知、情感、道德—精神、美学以及社会—文化五大维度,从而彰显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香港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Michael Harris Bond认为,未来学者应强化对行为规范多元化阐述的理论研究,同时需要结合性格特征和本土数据,以推动跨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顾力行从学科历史的角度,首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多元范式,重点分析了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动力和新需求。顾力行阐述了"跨文化研究"中的"跨"和"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概念内涵及研究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跨文化接触"的动态层次划分的理念,提出宏观、中观、微观等文化层次的研究主题各异。具体而言,宏观视角下的文化主题包括权力关系、文化特权、文化产品、多元文化主义等;中观视角下的文化主题包括文化模式、文化多元性等;微观视角下的文化主题包括心理倾向性、认知、情感态度等。顾力行认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灵活采用多种视角和方法进行跨文化研究,包括比较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神经科学研究、认知研究、过程性文化研究、批判文化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虚拟/数字/媒介文化研究等。

推动跨文化交际领域在理论与实践的多维探索

在会议圆桌论坛环节,学者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艺术表达""中资企业的国际传播"和"AI时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三个主题,开展了三场对谈。第一场讨论聚焦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如何通过艺术表述、AI生成技术在跨文化艺术中的应用,以及艺术如何作为跨文化对话工具推动社会变革与认同;第二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如何助力中资企业国际化、海外中资企业的国际传播功能及路径;第三场圆桌论坛讨论如何跨越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障碍,促进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以及助力AI时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三场圆桌论坛为新时代跨文化交际与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在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位专家的见解对未来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坛结束之际,举行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及兼职研究员聘任仪式,顾力行和张红玲为有关人员颁发聘用证书并合影留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能力委员会主席Darla K. Deardorff 进行闭幕致辞。Deardorff首先分享了自己作为国际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全球面临的挑战,如地缘政治冲突问题、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移民学生群体的文化融合问题等。其次,提出高等教育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改进方向,如创新国际学生流动项目、推动跨文化评估手段多样化和长期化等。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项具体的行动建议,包括深化国际互动、突破舒适区、探寻共通的人类价值理念等。

主办方表示,本次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的举行,不仅彰显了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当今时代的关键作用和创新意义,更为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宝贵的平台。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了深刻的见解与热烈的讨论,推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多维度探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交际研究将继续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深化其独特价值,助力全球文明互鉴。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的更多突破性成果,为构建和谐包容的全球文化交流环境共同努力。

此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nteractions Research, JICIR)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