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文物古迹介绍
海东市文物古迹介绍
海东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的“东大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厂塬遗址到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建筑群,从汉代的汪家庄汉墓到近现代的红军革命旧址,海东市的文物古迹见证了青海地区悠久的历史变迁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
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位于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大寺路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唱擂台庙会的传统习俗。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区。打擂台之俗约始于宋代,初为打擂比武活动,因而得名。
洪水泉清真寺
洪水泉清真寺是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距西宁市30多公里。该寺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游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是中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4年秋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新中国建立以来,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又对其进行了多次调查。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即由此而得名。根据碳-14年代测定,马厂类型的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600年之间。
汪家庄汉墓
汪家庄汉墓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乡汪家庄。1978~1979年发掘,共有汉代洞室墓10座。每座又分墓室和长方形墓道两部分。此外还发现少量的木椁墓和砖室墓。墓葬中的葬具和人骨均保存完好,可以看出有夫妻合葬、众人合葬和二次葬等三种。出土文物有铜镜、铜钱、铜带钩、陶罐、陶壶等。
高家遗址
高家遗址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高家村南。遗址面积约200×200米。遗址北紧靠村庄,南临马营河,东部有一条大的洪沟,西部与耕地相连,地面散布有陶片、杂骨,东部多于西部。东部及北部大路及沟边断崖处暴露有较厚的灰层与灰坑,灰层厚达120厘米,灰坑为敞口。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均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建后的遗存,木砖青瓦混作结构,建筑形制大同小异,各有其特点。均由中国传统建筑殿堂式礼拜殿、牌坊式大门、六角攒尖楼阁式唤礼楼、单面坡南北配房等建筑体座组合而成。它们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历史,迄今,还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貌。
却藏寺
却藏寺位于互助县18公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58公里。周围四面大山环抱。整个山势,就像盘龙绕卧。左有凤凰山,前有狮子山,山上松柏苍翠,寺前良田千亩一片翠绿。却藏寺由一世却藏南杰班觉始建于清朝顺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清朝雍正元年因为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坏,以至寺院荒废。乾隆年间,由二世却藏丹增嘉措主持重建。
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
近现代(1939-1946年)重要史迹。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院内栽种了17棵柏树。大门为简易砼体结构,瓷砖面门楼,安两扇铁栅门,大门两侧有对联。
互助县古城
景区集农业观光、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花儿、轮子秋、土族婚俗等为一体,是土族民俗文化较集中典型的民族文化村。景区主要以土族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淳朴、善良、好客闻名远近,土族民俗风情已成为青海省最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土族有自己的语言、能歌善舞,服饰独特,婚俗别致,饮食习惯有特色,土族花儿、轮子秋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阿河滩清真寺
阿河滩清真寺位于黄河北岸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撒拉族先民由黄河南岸迁驻于此所建,明万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今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礼拜殿、学房楼、宣礼楼、牌坊、照壁组成长方形四合院。照壁正对牌坊,高约4米,宽约5米,用青砖砌成,上书“清真寺”三个大字,为明代遗物。
张卡山遗址
张卡山遗址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张卡山村西。张卡山属脑山区,地势较高,遗址西北接连山地,东靠村庄、南为缓坡,面积约120×100米。遗址西北有条大水渠穿过,水渠对遗址北部有所破坏。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及残墓葬。地面散布有陶片,灰层及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
七里寺药水泉
七里寺药水泉位于县境中部古鄯镇西南七里寺峡口,流量50吨/日,经国家矿泉水权威机构鉴定,该水为含锶、偏硅酸及碳酸的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内含4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肠胃、心血管、皮肤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该泉水历史悠久,老百姓敬为神水,慕名前来取水治病者络绎不绝。
达拉卡遗址
达拉卡遗址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黑城乡拉公麻村南约200米处。达拉卡是一处大山余脉的山嘴台地。遗址东西为大沙沟,南连山地,北为山坡。面积约200×120米,文化堆积厚30-13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杂骨、河卵石。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灰层及灰坑内夹有较多的杂骨、河卵石及零星的石器。
尕山遗址
尕山遗址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大寺路村西南。尕山系纵横相列的几个小土包,遗址处于西部3个土包之中,面积约200×100米,文化堆积厚100-150厘米。地面散布有较多的陶片、杂骨及零星的石器,断崖处暴露有灰层和不规则的灰坑,灰层及灰坑中夹有杂骨、河卵石及零星的石器。
白土庄遗址
白土庄遗址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德加乡白土庄村。遗址面积约80×80米文化堆积厚30×150厘米,遗址部分被压在村庄之下,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坑。遗址东部有一条长20余米、宽1.5 米的“V”字形灰沟,灰坑中及灰沟内有大量的陶片、碎石块、杂骨及零星的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