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建筑:学唐比宋,千年遗韵
辽代建筑:学唐比宋,千年遗韵
自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契丹人开始与中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虽然政治上存在诸多冲突,但在澶渊之盟后长达120多年的和平时期,辽朝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呈现出"努力向唐代学习,同时和宋朝比美"的文化趋势。这种文化融合在建筑领域尤为显著,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辽代建筑。
大辽佛光
辽圣宗时期,佛教成为促进契丹民族与汉族融合的重要工具。圣宗、兴宗、道宗三朝相继崇佛,使得辽朝境内"海内塔庙相望"。其中,涿州云居寺自圣宗起持续刻经,道宗更是亲自撰写《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并推动完成《辽藏》的刻印工程。
开善寺大雄宝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代表。该殿坐落在河北保定高碑店,始建于辽兴宗重熙年间(1033年),具有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殿身总高12.08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1:3.9的举折相当平缓,1.82米的出檐肆意伸展,具备唐风大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特征。殿内采用"减柱造"和"彻上露明造"的建筑手法,既体现了辽人游牧生活的习俗,又吸收了北宋中期以前的建筑特点。
海内孤品
位于山西大同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是另一座重要的辽代建筑。该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是保存最完整的辽代建筑之一。殿内保存着辽代雕印的《辽藏》,并设有独特的"天宫楼阁"藏经系统。殿内建筑布局体现了"辽俗东向而尚左"的习俗,所有主要建筑都坐西朝东,符合其作为帝王家庙的身份设定。
华严寺的整体布局体现了辽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寺内建筑鳞次栉比,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维持着明代以来的上、下寺格局。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坐西朝东,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民族习惯,也彰显了佛教与政治在当时的紧密联系。
结语
辽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建筑,不仅展现了辽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参考文献:
- 刘翔宇《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
- 祁英涛《河北省新城县开善寺大殿》
- 徐怡涛《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
- 刘翔宇《阁院寺文殊殿正面的门窗》
- 曹静《河北涞源县阁院寺辽代铁钟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