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安娜·卡列尼娜》,我发现幸福的家庭都做对了这三点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我发现幸福的家庭都做对了这三点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出自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有读者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感叹,托尔斯泰写出了人类的爱情难题与婚姻真相。
的确,全书借安娜和列文两条故事线,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种种困境。
家庭的职责该如何去承担?爱情是要激情还是要稳定?夫妻之间又怎样才能彼此信任?
重新审视书中人物的抉择,我发现,幸福的家庭都做对了这三点。
曾几何时,奥勃隆斯基和多丽是令人艳羡的一对。
两人门当户对,都出自公爵之家,奥勃隆斯基年少有为,在官场上前途远大,而多丽文学和艺术样样精通。
郎才女貌的两人在众人的见证下,海誓山盟,喜结连理。
在上帝面前,奥勃隆斯基承诺自己永不变心,努力当一个好丈夫。
可事实并非如此,多丽嫁给奥勃隆斯基后,一连生了好几个孩子,家里的各种事也都要亲力亲为,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黄脸婆。
奥勃隆斯基则当起了甩手掌柜,他借口公务繁忙,终日与狐朋狗友在外面喝酒赌博。
就算偶尔待在家里,他也没有关心妻子,反而还嫌弃起妻子走样的身材。
至于孩子的教育,他更是不闻不问。
长此以往,奥勃隆斯基的心就从这个家里飞走了,甚至后来他还与孩子的家庭教师有了私情。
多丽再也忍受不了鬼混的丈夫,便提出要带着孩子回娘家。
这下可把奥勃隆斯基急坏了,他还指望着用妻子的嫁妆来还债,于是赶忙写信向妹妹安娜求救。
安娜大老远赶来后,对嫂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哥嫂二人昔日恋爱时的甜蜜,说到嗷嗷待哺的孩子。
在安娜的调解下,哥嫂约法三章:多丽会帮丈夫还清债务,而奥勃隆斯基要和家庭教师断绝来往,之后也要尽到丈夫的责任。
为何如此般配的两人却把婚后的生活经营成了一场闹剧呢?
原因就在于,奥勃隆斯基没有履行婚前的承诺,也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在家庭中的责任。
如果问婚姻比爱情多了什么,那么答案一定就是责任。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喜欢在婚姻中当撒手掌柜,采取的态度还和恋爱中一样。
殊不知,过日子的鸡毛蒜皮才是维系婚姻感情的不二法门。
一旦丢掉责任,婚姻就离结束不远了。
正如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
“婚姻是两个人相互承诺,共同承担生活的责任。”
好的婚姻,需要双方用心经营。
一起做好家庭分工,合理管理家庭财务,共同规划家庭的未来。
只有两人一起承担责任,共同往幸福的方向努力,婚姻的旅途才能走得更远。
安娜十六岁就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大自己二十岁的政府高官卡列宁。
婚后的生活虽富足安宁,但丈夫是个工作狂,夫妻鲜有情感交流。
在这种情形下,弗隆斯基的出现勾起了安娜对爱情的向往。
这天,安娜解决完哥嫂的矛盾,打算坐火车回家。
在火车站,她偶遇了英俊的青年军官弗隆斯基。
弗隆斯基对美丽的安娜一见倾心,即使安娜已然是有夫之妇,他还是展开了猛烈地追求。
弗隆斯基的热情一下子点燃了安娜沉寂的心。
一开始,安娜还能保持理性、恪守道德,彬彬有礼地拒绝弗隆斯基。
可是,风度翩翩的弗隆斯基是个情场高手,很善于讨女人欢心,轻而易举就撩拨起安娜心中的欲望之火。
欲望的火焰只会愈燃愈烈,安娜开始嫌弃丈夫刻板迟钝的性格。
终于,安娜在弗隆斯基的蛊惑下,抛下丈夫和孩子,和他私奔了。
一开始,两人沉浸在欲望带来的激情中,相处似乎很和谐。
可让安娜没有想到的是,始于欲望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同样快。
弗隆斯基改不了浪荡子的个性,终日在外面沾花惹草。
而安娜却为他背叛了全世界,忍受了所有非议,还抛下挚爱的儿子。
她在焦虑中变得疯狂且偏执,拼命向弗隆斯基索取。
弗隆斯基在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后,便觉得安娜是个负担,最后绝情地离开了安娜。
失去了最后的支柱,绝望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
安娜的故事无疑是场悲剧,可也并非无法避免。
若是安娜能及时分清欲望和爱情,就绝不会落此下场。
欲望往往始于表面形象,欺骗性极强,若是被其掌控,人生就会走向失控,甚至自我毁灭。
而真正的爱情一定是顾及现实的,绝不会要求你与全世界为敌,它往往来自长久的理解与付出。
正如法国作家纪德所说:“欲望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
不贪图一时享乐,追求自我成长。
说到底,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关系,才是一段良好的关系。
故事的另一位男主角列文,是个善良害羞的青年贵族,他的妻子正是多丽的妹妹吉蒂。
有一次,列文邀请岳父前来打猎。
没想到,岳父没来,奥勃隆斯基却带着一位年轻人来了。
列文很反感这位年轻人轻佻的举止。
可年轻人似乎丝毫没有察觉,他反客为主,组织起打猎的各项事宜。
最让列文恼火的是,年轻人一点都没有避嫌的意思,对妻子吉蒂过分地献殷勤。
“他怎么能用这样的目光看着别人的妻子。”
列文气得脸色发白,内心的反感愈演愈烈。
而温柔的吉蒂也一反常态,对丈夫的眼色不闻不问,欣然地接受了年轻人的殷勤。
当天晚上,夫妻两人大吵一架。
列文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向妻子求婚时,妻子因倾心弗隆斯基而拒绝了。
也许,妻子就是偏爱英俊风流的男人,再说了,哪个女人不喜欢这样的男人呢?
而自己呢,虽然有点财产,却没有什么吸引女性的魅力。
列文辗转反侧,纠结了一晚上。
第二天,列文为避免夫妻间更加激烈的争吵,便决定与年轻人一起外出打猎。
可列文惊讶地发现,年轻人表面放荡轻浮,骨子里却善良淳朴。
所谓献殷勤,不过是年轻人从法国人那里学来的时髦玩意。
而且,两人在各个方面都很谈得来。
待到年轻人睡着,列文反思自己的过激言行,同时为猜疑妻子而感到羞耻,这一切根本就是自己在脑海里的自导自演。
打猎一结束,列文来不及顾及一家之主的面子,就向妻子真诚地道歉。
两人重归于好,关系甚至比之前更加紧密了。
有人说:“列文是托尔斯泰在书中理想的化身。”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列文能够抛下面子,主动反思自己的过错,真诚地向妻子道歉,无疑是在用心维护家庭的和谐。
其实,面子和猜忌问题在感情中十分普遍,它们常常是冲突的导火索,关键就在于怎么处理。
曾经听过一句话:“真诚是爱情的最好语言,它超越了猜疑和面子。”
只要真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误解和冲突就可以避免。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信任的关系,双方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稳固。
一百五十年前,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尼娜》,来追问一个朴实的问题:人到底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书中的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读完他们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做到:
倦怠时,信守承诺,承担责任;
分心时,克制欲望,懂得感恩;
猜忌时,放下面子,加强沟通。
生活本就不易,幸福更是离不开双方的努力,愿大家都能交上完满幸福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