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洪承畴降清,却受孙中山盛赞,他到底是汉奸还是舍己为民的英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洪承畴降清,却受孙中山盛赞,他到底是汉奸还是舍己为民的英雄?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E4QGKK05568JT6.html

洪承畴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大臣,在松锦决战中被俘后投降清朝,这一历史事件引发了后人对其忠奸的长期争论。本文将通过分析洪承畴降清的各种传说版本,探讨其投降的真实原因,并引用孙中山对其的评价,试图为这位历史人物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洪承畴是明朝的末世能臣,是崇祯帝在社稷危亡时刻寄予厚望的国家栋梁,可是他并未能力挽狂澜,在松锦决战中,明军全军覆灭,他本人也出人意料的投降了清朝。

洪承畴的投降,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对满清入主中原功莫大焉,他因此被称为“开清第一功臣”。

洪承畴降清的原因,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流传着几个版本。

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孝庄妃色诱说。在这个版本中,洪承畴被俘后即绝食,终日骂不绝口,只求速死,决不投降。可是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太重要了,如果得到了他的帮助,对于满清实现入主中原的夙愿,是一大助力。于是不惜使出美人计,让庄妃抛头露面,亲自上阵,给洪承畴喂参汤,并以温言细语软化他的态度。当洪承畴得知数日来服侍陪伴自己的竟然是一位皇妃时,彻底被感动了,终于委身降清。至于庄妃到底是否宽衣解带,献身床榻,则语焉不详。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和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中都引用了这一版本。然而这个版本却是最荒诞的,完全不见于任何正史,于情理上也根本说不通。

洪承畴再重要,也只是一个战败的俘虏,他如果投降,对崇祯是个心理上的沉重打击,有利于瓦解明朝君臣的对抗意志;如果他愿意为清朝效力,做一个带路党,对满清入主中原的事业会有所裨益,但也仅此而已,绝不会因其一人而逆转明亡清兴的大势。当时气势如虎的皇太极,又怎么可能为了一个阶下囚献上自己的宠妃?要是真这么做了,即使洪承畴降清,他们君臣以后又如何相处?何况,庄妃是个长着一双大脚的蒙古女人,亦或丰满健美,但明朝士大夫钟爱的是莲步轻摇、风摆杨柳的纤弱美女,庄妃的形象与此大相径庭,在洪承畴眼里就是五大三粗的丑陋模样,非但不能达到色诱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他的厌恶,岂非适得其反?

杜撰这个故事的,应该是明朝的遗民,目的是求得心理补偿,同时诋毁丑化满清。洪承畴降清,对明朝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但在这个故事里,洪承畴的投降是满清皇帝以献出老婆的代价换来的,对明人来说,这不啻是一次精神胜利法的成功运用。而且皇妃陪侍囚徒的行为,也符合明人在礼法和道德上对满清的认知,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满人就是一群不顾人伦,不懂羞耻的野蛮人,太后都能下嫁小叔子,皇妃色诱的事,对他们来说顺理成章。

另一个版本见于清朝第八代礼亲王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在该书卷一《用洪文襄》中如此记载:“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归。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詈不休,文皇命诸文臣劝勉,洪不答一语。上乃亲至洪馆,解貂裘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上久之,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

这段话的意思是:洪承畴在松山兵败被俘后,因感崇祯的知遇之恩,誓死不降,整天光着脚,蓬头垢面,不停地破口谩骂。皇太极派文臣们轮番去劝说,洪承畴却一语不答。皇太极就亲自来到洪承畴的囚室,解下身上的黑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语气和缓地说:“先生您不冷吗?”洪承畴呆呆地对着皇太极看了很久,叹道:“这是真命天子啊”,于是跪倒磕头请降。

《啸亭杂录》记录的是清初至嘉庆时期的民俗、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个人生活等,作者昭梿贵为亲王,所知清廷内幕和轶事颇多,记事也较为严谨,而且与《清史稿》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所以此事有一定可信度。《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洪承畴传》记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洪承畴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皇太极给他的礼遇极高。皇太极身上穿的黑貂裘,是清朝皇帝专用的,任何人都不得僭越。即使贵为“父皇摄政王”的多尔衮,因为私藏黑貂裘遭人举报,被撤庙享,罢谥号,褫夺睿亲王爵位。而皇太极居然将黑貂裘披在了洪承畴的身上,这种恩遇可算无以复加了,怎能让洪承畴不动容?

实际上,皇太极降尊纡贵,亲自去劝降是需要勇气的,如果堂堂天子被俘虏当面辱骂,将严重损害皇帝的威严。他之所以还要去,是因为事先已经对洪承畴真实的心理状态有了基本的了解。

《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跳着脚破口大骂。范文程却平和地与他谈古论今。谈话之间,梁上落下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将其掸去。范文程看着眼里,心中有数,马上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是不想死的,他对自己的衣服如此爱惜,何况他的生命呢?皇太极这才有底气去当面劝降。

如果昭梿的叙述到此还算有理有据,那么接下来话锋一转,就有些荒诞了。他说:“毛西河谓洪初不降,继命优人诱惑。洪故闽人,夙习好男宠,因之失节。”

毛西河就是清初大学者毛奇龄,“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和陈撰均为其学生,昭梿引用了他的说法,洪承畴一开始拒绝投降,清廷就用一个男戏子去勾引他。洪承畴是福建人,有断臂之癖,经不住诱惑,于是就投降了,未能保住名节。

自晋代以来,权贵士大夫阶层一直喜好男风,长相英俊的青少年男性,往往被他们纳入穀中,英雄如霍去病都被汉武帝幸过。到了明末,这种风气更盛,尤其以广东、福建为最。

明末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当时:“衣冠格于文网,龙阳之禁,宽于狭邪,士庶困于阿堵,断袖之费,杀于缠头,河东之吼,每末减于敝轩,桑中之约,遂难偕于倚玉,此男宠之所以日盛也。”意思是,当时社会对同性恋很宽松,而且比嫖娼便宜,妻子们也习以为常不吃醋,所以男风日甚一日。

当时的官僚大多有娈童之好,仕林交往中,也总是炫耀自己拥有一个或几个少年为相好,进京赶考也要带几个书童。洪承畴作为其中一员,如有此好,也属正常,但如果为了一个伶人就投降变节,那他就不是被崇祯和皇太极两个皇帝争相看重的那个洪承畴了,何况他当时正处于求生和取义的激烈煎熬中,哪还有心思寻欢作乐,这完全不合常理。

毛奇龄这样编排洪承畴,如果说是出于对他降清的愤怒,那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毛奇龄本人也是开始抗清后来又降清的,即使为了自己,他也应该努力为洪承畴洗白而不是将其抹黑,何况他在道义上也根本没资格指责洪承畴。他这么说应该是秉性使然,他为人狂傲,曾说:“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梁启超在《梁启超全集》第三卷中对毛奇龄的评价是:“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可见梁启超对他极为反感,以这种性情,不会牢记“君子慎言”的圣训,把道听途说的事付诸笔端完全可能。

昭梿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人惊愕,他说:“故明帝初闻其死,设坛以祭,非无因也。”这就是直指崇祯与洪承畴有断背之情了。明朝有些皇帝确实沉迷于此道,比如武宗,但崇祯绝无此癖好,社稷风雨飘摇,崇祯整日忧心忡忡,他虽无雄才大略,却“不近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是个节俭勤政的皇帝,在那种情形下,哪里还有心思寻欢作乐?昭梿这样说,无非是为了丑化明朝,报复庄妃色诱洪承畴的谣言。所以,无论是庄妃与洪承畴的暧昧还是崇祯与洪承畴的断臂,都是明清双方的互相诋毁与抹黑,都是不可信的。

还有一个版本,来自清初佚名文人抱阳生的《甲申朝事小纪·洪承畴纪略》。按此文所言,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反复劝降,但他绝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极又爱惜他是一个人才,就将他放了。

洪承畴入关回家途中,遇见了家里一个披麻戴孝的仆人。仆人告诉他,现在朝廷朝上下都以为他已在松山战死,皇帝亲自为他祭祀招魂。自己出关,就是奉命寻找他的遗骨,如果他活着回去,而“所统三军俱没,地方俱失”,必将祸及家人。洪承畴闻言进退两难,犹豫再三,决定返回盛京,归降后金。

这个说法比较符合当时的形势。崇祯一向刻薄寡恩,将领如果战败则大多被诛,如果被俘投降,妻儿或者被杀,或者被罚为奴。杨镐、刘策、孙元化等人都是兵败被杀,卢象升、孙传庭战死后还遭指责,不给抚恤,不予赠荫。洪承畴如果回去,也是凶多吉少。走投无路之时,本已满腔怨愤,再加皇太极竭力劝降,于是就顺势投降了。

无论洪承畴因为什么降清,都是皇太极招降重用汉人政策的结果。皇太极认识到,引入汉族的先进文化,有助于后金建立成熟完善的典章制度,巩固在东北的统治,从而进一步逐鹿中原,实现一统天下的远大目标。所以他一改努尔哈赤屠杀汉人的做法,甫一登基就表明了“满汉一体”的执政理念。在行政机构里大量任用汉人,他们不仅占据各个要职,甚至封王拜相,以至引起了满族宗亲的强烈不满。《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五记载了他们的抱怨:“昔太祖诛戮汉人,抚养满洲,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矣。至于宗室,今有为官者,有为民者,时势颠倒一止于此。”

洪承畴降清后,力主招抚,建议后金统治者“不屠人民,不焚庐舍”,在江南减轻税赋,兴修水利;还建议他们“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这些建议大多被接受,客观上减轻了人民痛苦,保护了中华文化,孙中山称赞他:“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然而在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强调的是舍生取义,变节是不被见容的,对于明朝,洪承畴是叛贼,对于满清他是降将,他的老朋友阎尔梅当面写诗嘲讽他:“不引单于来入塞,李陵还是汉忠臣。”

洪承畴死后,朝廷于康熙六年,赐予他一块碑作为墓志铭,碑文写道:稽古兴朝,必有贤良之臣,坐则荣以高爵,殁亦赐以丰碑,所以劝忠,盖其备也。尔洪承畴,才能敏练,器宇渊宏,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发获奸细,招徕叛党,除党安民,所在著绩。事竣还朝,仍赞纶扉,尔能夙夜宣劳,恪供厥职。旋畀尔经略五省,随满洲大兵,进取云贵,招抚军民土司,供应大兵粮饷,能济军需,边疆有赖。克襄王事,屡建功绩,特授世职之荣,以示酬庸之典。忽闻长逝,甚悼朕怀,特赐谥曰"文襄"。

这块墓志铭就是满清对洪承畴的盖棺定论,其中突出了满清对他的“豢养之恩”。康熙授予洪承畴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在当时的爵位体系中仅排第十八。这种恩赐,与其说是褒奖还不如说是羞辱。

到乾隆时期,更是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称他是:“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时至今日,人们对洪承畴的评价依然争议不断,他到底是个变节投敌的汉奸,还是舍身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呢?只能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中的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