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浸润在杏花微雨里的宋代诗词惊艳的不只是时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浸润在杏花微雨里的宋代诗词惊艳的不只是时光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3/13/62243035_1147436772.shtml


春天的雨是诗意的,有花儿的妩媚。有桃花的柔美,因为明代吴孺子说:

“春风几点桃花雨,欲渡前溪问小艭。”

有梨花的素雅,因为元代刘庭信说: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有海棠花的娇妍,因为南宋范成大说:

“海棠雨后沁胭脂,杨柳风前撚绿丝。”

还有杏花的温润,杏花微雨,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朦胧美……

浸润在杏花微雨里的宋代诗词,惊艳的不只是时光!

志南的杏花雨是轻柔细腻的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天,是出游的好时候,诗人出游看到的风景各不相同,白居易春行看到的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勃勃生机。杜甫寻芳看到的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妖娆美丽。韩愈同张籍曲江春游看到的是曲江水满花千树的明媚春意……

志南和尚也是写的春游,他是乘船出游的,游玩之前他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小船系好,他找了一个清凉幽静的地方——斑驳的古木阴下停放自己的船,他要游玩的这个地方有树有水,秦观说“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船又是带有篷的,暗示会有风雨飘下。

第二句,“杖藜扶我”实际上是“我扶杖藜”,前者是拟人化的表达,一个垂暮之年的老僧,腿脚不便,杖藜可以说是他的另一只脚,人老了,拐杖就成了自己的伙伴和战友,感情深厚。

春光是极吸引人的,“出门俱是看花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极爱春天,“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小孩子的欢乐,而对于老叟也有快乐,便是“杖藜扶我过桥东”,诗人乘船出游其实他已经在船上看过沿途的风光,现在又开始徒步游玩,可见他的兴致是很高的。

接着他开始写自己看到的春景,宋祁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景的渐入佳境,大抵是从红杏开始的,至此之后,“春色满园关不住”,而宋祁写的是阳光明媚时的春色,志南和尚写的是微雨迷蒙时的春景,宋代刘仙伦说“杏花时节雨纷纷”,但不同的人看到的景色不一样,接着又说“山绕孤村,水绕孤村”,给人一种孤零零的感觉,而志南看到的却是,眼前杏花繁,细雨绵绵如丝,微风拂面,杨柳婀娜,充满诗意气息,表现出春色怡人。

诗人扶仗东行,一路杏花灼灼,绿柳摇曳,细雨沾衣,好像是湿了,又好像没有看见湿,春日的微风拂面,已感觉不到凉意,春天的风和冬天的风还是不一样的,杏花微雨,细腻轻柔,吹面不寒,意味着春回大地,而寒冷的冬天已消逝在记忆的深处了。

后世的“杏花春雨江南”意象或许便源于此,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还有元代虞集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陈与义的杏花雨是平淡闲适的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春天的每个月都很美,二月是寒冬与早春交替的时刻,高鼎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韩愈说“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时候的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人间草木萌发的绿意在提醒着人们,春回大地,春天回来了。

此时,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他怀念起了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意味着河溪里的春水已涨,溪水是流动的,流向东面,东面是朋友居住的地方。

但作者先不写怀友,而是先从自己写起,自己寓居他乡,吟诗作赋是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平淡而美好,杏花时节,听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他时常探听着远方好友的音讯。陈与义将光阴消磨于诗卷,获得了心灵上的顺适之感,同时把对友人的思念寄托于那一场朦胧的杏花微雨,写得富有诗意。

自己闲适安然,朋友也一样,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其实作者写朋友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也是在写朋友,所以,与其他思友的诗歌不一样,作者不想一直沉浸在思念中,他踏上了寻友的路途,在春风的吹拂下,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

但是与朋友重逢以后发生了什么事?作品没有交代,留给我们自己去想象了,在另外一首诗里或许可以为这首诗做一个补充:

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与智老天经夜坐》

人生暮年,不必东奔西走,和自己的朋友雨夜谈禅说玄,说累了,就这样坐着,做到更深夜半,夜深人静之时,也挺好,看着那无数的雪花,飘落天窗台……

史达祖的杏花雨是怅惘感慨的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春天,最适合踏青出游了,韦庄说,“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朱熹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别人出游好像都很快乐,而史达祖却没有出游的兴致,不想出去玩自然也懒得裁制春衫,正月十五已过,“花市灯如昼”的热闹随着新年的结束也消逝了,尚还在春寒料峭时候。

介绍一下时间线,公元1206年,也就是宋宁宗开禧二年,这一年韩侂胄北伐金国失败,次年,身死,作为其门下曾经极受倚信的掾吏,史达祖自然会受到牵连,他被贬出京。这时他正当中年,内心难免有些悲怨情绪,他听到帘外微雨潺潺,没有喜悦,有的只有一副愁苦样态。

蒋捷说过“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那是国破的断肠, 而杏花微雨早已有警句在前,陈与义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太过闲适了,史达祖连踏青出游都没心思去,又怎会把流水的光阴直接消磨在诗卷里呢?就算消磨在诗卷里,那也是不愿意的,但也是无奈之举。

他似乎想起了1186年那个春天,一位62岁的老人,在蒙蒙春雨里,抑制满心的忧愤,故作悠闲。“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其实身在写字分茶,心却忧念着国家。或许史达祖读过陆游的诗作,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化用进自己的词里,变成“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对陆游而言,在他闲适和惆怅交织的复杂情绪里,渗透着,对国家的深深忧虑。而这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某种程度上史达祖生活的时代应验了,开禧北伐失败,宋朝北定中原的希望愈发渺茫。

所以,史达祖这首词上片是在忧愁国事,而下篇,在怀念往昔与故人,思念故园。“白发潘郎宽沈带”这个典故与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里:“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如出一辙,这个典故在前面赏析李煜的词里写到过。这里,史达祖自比“白发潘郎”,是说自己因为愁苦的心境而容颜渐老,身心憔悴。他不想看那山,因为那山可以让他想起佳人的眉黛,宋代王观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绿草茵茵,像她拖到地面的长裙。迷蒙的云烟,令人想起她如云的双鬓。

这女子该是他故乡中的某位女子,作者想起了他挑菜的美好姿态,可见对她的思念深沉。

但也有可能并非实指某位女子,而是喻指往思的太平盛世,国家的繁荣景象,现在一切都消逝了,表达了史达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往昔的追思。

而那杏花微雨,则寄托了他忧虑的怅惘和感慨……

千年以后,再读这些诗词里的杏花微雨,惊艳的不只是时光,大概还有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吧,共鸣他们的喜悦,享受春光明媚与生机,感受那一份闲适与安宁,亦或者共情那一份忧虑的复杂情绪,我们的文化一直在那里,纵使时间久远,依然没有褪色。

在宋代诗词的诗情画意中,赏一场杏花微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