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佛说,乐善布施没有功德?聊聊功德和福德的区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佛说,乐善布施没有功德?聊聊功德和福德的区别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KNSQRFI055669QH.html

在佛教教义中,“功德”与“福德”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梁武帝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生致力于建寺度僧、布施设斋,却在与达摩祖师的对话中被告知“并无功德”。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揭示了佛教修行中一个深刻的道理。


南朝的金陵城内,梁武帝满怀期待地接见了刚刚渡海而来的达摩祖师。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护法皇帝,他以一己之力兴建了四百八十座佛教道场,度化无数僧侣,还多次布施天下,堪称佛教信徒的楷模。然而,这样一位堪称“功德满天下”的帝王,却在与达摩祖师的对话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南朝的金陵城内,梁武帝满怀期待地接见了刚刚渡海而来的达摩祖师。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自信地问道:“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然而,达摩祖师却只是淡然一笑,答道:“并无功德。

这句话让梁武帝面色骤变,甚至怒火中烧。四百八十座寺庙,一生倾注的心血,竟被一句“无功德”全盘否定。他难以置信地追问:“为何无功德?”达摩祖师却依旧不为所动,只是平静地回答: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这场对话宛如当头一棒,让梁武帝感到困惑、羞恼,但却也埋下了深刻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功德?为何布施设斋只被算作“福德”?“功德”难道另有隐秘的定义?

这场对话并非只有梁武帝感到迷惑,即使是佛门弟子也对“功德”与“福德”的界限时常分不清。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曾解释这一问题,他说: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

慧能的这番话点出了梁武帝问题的核心:布施虽善,却因“心有所求”而停留在“求福”的层次。功德的本质在于“心无所住”,若布施时带有期待和执念,便只是“求回报的行为”,与修行的功德无关。

六祖进一步阐释:


六祖慧能的教诲揭示了功德的本质。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换句话说,功德不仅是行为的结果,更是一种与佛性相契合的状态。布施若能从平等心、清净心出发,才能从“求福”蜕变为“积功德”。

梁武帝的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它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达摩祖师对布施如此“苛刻”?这是否意味着,普通人的善行都无助于修行?

或许答案可以从“功德”与“福德”的区别中找到端倪。慧能曾说:

“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是功德。”

这意味着,福德是依托于世俗的“果报”,可以消耗;而功德是修行的最终智慧,与佛性相连。

那么,布施是否注定只能是福德?达摩祖师的评判是否太过严苛?布施和功德之间,是否有某种转化的可能?这些问题将引出对佛教修行本质的深刻思考。

梁武帝的疑惑并非孤立存在。千百年来,佛门弟子常以布施积善为“修行的捷径”,却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微妙差别。究竟为何布施只算“福德”,而无法被视为“功德”?更让人困惑的是,这两者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六祖慧能的解释直指关键:“福德与功德的区别,在于有漏与无漏。”他说:

“布施设斋,名为求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名为功德。”

这一点出人意料,但也耐人寻味。

福德是什么?福德,是你布施时换来的善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些善果可以直接受益,甚至惠及后代。然而,慧能提醒道:

“福德终如仰箭射空,终有势尽之时。”

无论福德多大,终有耗尽的一天。

达摩祖师之所以断言“梁武帝无功德”,正是因为梁武帝的布施并未超越福德的层次。他的行为虽善,但带有“求回报”的执念,而这种执念阻碍了福德向功德的转化。

慧能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福德再多,也如同大象身披珠宝,外表再光鲜,却仍困于畜生道。而真正的功德,则是让人从内在解脱的智慧,能脱离生死轮回。

既然布施只能带来福德,那么功德又从何而来?六祖慧能揭示了一条关键路径:“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这句话首次将功德与“见性”联系起来。而接下来六祖慧能的教诲,告知了我们积攒功德的关键,以及如何使我们积攒更多的功德。六祖慧能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