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 ——戟
古代冷兵器 ——戟
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冷兵器,它将戈和矛的功能相结合,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从商代早期出现至今,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进步。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戟的结构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单体戟,援、内与刺、胡呈十字垂直,援长锐厚重,中脊二道凸棱并联为血槽,刺较短,但前端扁圆刃,无尖锋。缚柲处长胡四穿,有阑,基部一圆穿,长方内。此器较罕见,出土地域仅限于北方草原文化边缘一线。除了勾啄,又增强了推拒作用,刺的功能不明显,为戟兵的早期形式之一。
铁戟(汉) 敦煌市阳关博物馆藏
“卜”字形,无铜冒。刺、枝相交夹角呈弧形刃。该处又有一小圆穿,用来夹缚固定柲柄。以下器柄扁平无刃,但内侧边上下共四对小细圆穿孔。
戟在当时是军队中的常备兵器。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叫“矟戟”。那时,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员表示身份的仪仗物,门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视或统兵出征,赐“矟戟以代斧铖”,表示授于权柄。
铁叉戟(汉—魏晋) 敦煌市阳关博物馆藏
戟身长大,刺如长剑起中脊,横枝如牛角,弯尖上翘。皆两面刃。枝基有一小穿,以下柄阑外侧开刃,内侧三对小穿孔眼,供固定捆缚柲杆。东汉时期,戟兵的刺、枝发生弯曲演变,此戟即是其例。此外又见于徐州、南阳的画像石和广东、广西出土实物。此戟横枝如叉的尖刺弯刃,可叉可戳,三国时期有所谓大戟长槊,大约如斯。
铁戟(魏晋) 敦煌市阳关博物馆藏
“卜”字形,枝、刺长度相等,其间稍呈钝角弧刃,刺锋圭首形,体扁平,比横枝稍宽而厚重,枝以下略短,因锈蚀,胡、穿不明。
戟在古代不仅是军队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为武器的泛称,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们今天所指的“战士”一样,包括所有拿枪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还以它的装备数量来象征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比如《战国策·赵策》中记载,毛遂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劝楚怀王联赵抗秦,他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所谓“持戟百万”说明楚国当时有强大的军队,足以联合他国与秦国抗衡。春秋前期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郑国在伐许前授兵时,即有子都拔棘逐颖考叔的事发生。鲁庄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随,“授师子焉”,说明楚国已用戟装备军队了。
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几经变迁,几番征尘,作为军队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敌寇的战绩。然而在银盔铁甲面前,戟的杀伤力大为减弱,而枪、矛等刺兵器仍能大显身手,于是枪渐渐取代了戟。
来源 | 中华古兵备艺术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