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细读|聊一聊“对话达·芬奇”特展里的中国画(下)
特展细读|聊一聊“对话达·芬奇”特展里的中国画(下)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中,中国画部分展出了14幅明代绘画作品以及4件五代至元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绘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发展之路,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形成有趣的对比。
界画:写实主义的高峰
与西方绘画相比,大多数人对中国绘画的第一印象是写意为主,其实并不尽然。在五代至两宋时期,中国绘画也出现了写实主义的高峰。此展中五代北宋的《闸口盘车图》卷正是其中的代表。
闸口盘车图卷
约960年
佚名
上海博物馆藏
该图描绘了官营磨坊生产的宏大场面,人物繁多,建筑精细。五十余位人物穿梭其间,或磨面扛粮,或行乐饮酒,熙熙攘攘,雍雍穆穆。其中彩楼、欢门、酒帘、独轮车,详尽严谨。酒楼门口,朱红的照壁上贴着“新酒”字样,颇具时代特色的彩楼欢门极其高大,挑出了醒目的酒帘。主体磨坊屋顶的交脊设计则采用了装饰精致的山墙,其不同凡响的规模说明了磨坊的官营性质。
闸口盘车图卷(局部)
《闸口盘车图》卷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机械史上的珍贵素材——最早的水磨和罗面机图像。欧美史学家将水磨视作中古时期文明的象征,认为它代表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水平。《闸口盘车图》卷以界画的方式描绘了当时官营水磨坊的生产运输场景,通过界画“重楼叠阁,方寸之间,向背分明,角连拱接,而不杂乱,合乎规矩绳墨”的特点,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水力应用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画中的磨坊主体建筑为上下两层,下层设置有两个水流驱动的卧式水轮,中间较大的水轮转动,带动上层的石磨盘,略小的水轮上方则为筛面的面罗。水轮描绘得极为严谨,甚至轮盘上的销钉与叶片都一一对应画出,但又不失笔墨的生动和艺术的灵动性。
闸口盘车图卷(局部)
有学者指出,界画在这一时期中的长足发展与表现现实社会活动的愿望密不可分。这幅画对磨坊和酒楼的表现方式——前者处于中心,后者位于右角——也可能隐含了画家的社会观点,将经济生产置于娱乐消费之上。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卷《闸口盘车图》可以认为是在南唐、后周时代,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恢复生产、重视农业情况下的产物。从一个官营磨面作坊来反映官府粮仓的富足情况,以此歌颂封建统治者的“德政”,这可能正是画家创作《闸口盘车图》卷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同样是关乎机械在绘画中的表达,《闸口盘车图》卷比之达·芬奇的《配备四把十字弓的机械》早了约500年。不过,元明之后,中国绘画发生了转向,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宋以前绘画中重视客观世界的描摹,让位于精神性的抒发和笔墨趣味。像《闸口盘车图》一类的能够表达技术知识的图像,逐渐从绘画艺术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的知识表达方法——图说。
白描:从凡尘到仙界
如果说,《闸口盘车图》卷描绘的是凡尘诸相,那南宋梁楷的《白描道君像图》卷则着重表现了漫天仙神。该作画心有五道纵向折痕,知其原为道教经折扉画,后裱为手卷。学界对画面所绘道教主题的具体内容尚有不同意见,有研究认为其所绘为天宫上界尊神、人间布施及忏悔赎生、地狱往救主题。
白描道君像图卷
约1204年
梁楷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的作者梁楷善画道释、人物、山水。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任画院待诏,赐佩金带。梁楷性情豪放,不慕权贵,将御赐金带挂于院内,日以纵酒自乐,人称“梁疯子”。梁楷人物画有多种面貌,此作为细笔一路。用笔轻盈,描法飘逸,时画院中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左下款署“臣梁楷”,系他任画院待诏时所绘。
本幅为白描画。“白画”具绘画底稿功能,是中国古代画家传移模写的重要载体,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细观之,此作构图疏密有致,笔墨坚实流畅,细节周密谨严,无微不至。不仅中心道君一组的人物头发眉目一丝不苟,左右两翼的房舍庙堂全依界画规矩,小型人物鬼怪也都各具神态。尤其难得的,是无法由实物勾勒的云、火、光芒:每朵卷云由卷心向外围四放,使观者感觉其转动不息,经过淡墨的套描,又有亦实亦虚的质感;圆光边缘的小火焰,及地狱汤镬的巨焰,更是风摇气流、威势凌人;圆光后发射的光芒,粗条细线相间,而粗条之中,有战颤的一线深墨,使神奇的闪耀,变成了超自然的装饰。
卷云
火焰
光芒
在梁楷的传世作品中,更多的为“减笔”风格,以细笔精绘面容,身形和衣纹则以寥寥粗笔勾勒,颇为率意。还有一类作品偏重墨法,在20世纪美术史书写中概括为“泼墨画”,被认为开明清写意画先河。
李白行吟图
梁楷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鸟:文人画的兴起
到了元代,绘画创作的队伍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向,文人画家开始占据主流,绘画创作逐渐演变为个人抒怀明志的手段。本展中的《秋水凫鹥图》轴,便是出自一位主业为水利官员,副业为画家的“斜杠文人”任仁发之手。
任仁发,字子明,号月山,松江府青龙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区)人。元代卓越的水利专家和画家,历官都水庸田副使、浙东道宣慰副使。著有《水利集》。他曾主持修治吴淞江、通惠河等多项水利工程,千禧年初上海考古发掘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亦是其中之一。任仁发擅绘,人物、花鸟、树石均能,尤长画马,“用笔逼龙眠(李公麟)”,其人马画与赵孟頫齐名。亦善书法。
秋水凫鹥图轴
约1320年
任仁发
上海博物馆藏
本次展出的《秋水凫鹥图》轴是任仁发的一件花鸟画作品。“凫鹥”泛指水鸟,“凫”指野鸭,“鹥”是鸥的别称。图绘坡岸树石景中二鸭戏水,一只在水中游弋,水波荡漾,一只于岸上整理羽毛,姿态端雅。岸上竹石掩映,一株海棠斜出,秀立水面。枝上三只禽鸟停留,姿态形貌各异。画面反映了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的风格传统,笔法工致,用色恬静,造型准确生动,岸上鸭子眼睛的敷色极为精妙。
秋水凫鹥图轴(局部)
可能有细心的观众注意到,此画的题签上有之前的收藏者所题“元任月山春水凫鹥图”,而说明牌上却将此作定名为“秋水凫鹥图”。那么,到底是春水还是秋水呢?经专家考证,画中绘红叶秋菊,海棠花果同枝,应为秋日之景。
鞍马:蒙古帝国的象征
元朝是一个由军事力量支撑起来的庞大帝国,蒙古骑兵横扫天下,所向披靡,马被看成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蒙古人也对马有一种天生的热爱。在中国绘画史上,蒙元时期是鞍马画发展极为昌盛的时代。元代鞍马画在艺术风格上是对唐代、北宋鞍马画的复兴和对写实传统的延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开启了这一题材在后世文人画艺术中的新篇。赵孟頫家族和任仁发家族的鞍马画是其中执牛耳者。
本次展出的《长松系马图》轴传为赵雍所作。赵雍是赵孟頫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赵雍善绘人马、山水,还可画竹。他的绘画才能受到了元廷赏识,多次应召为宫廷作画。其画艺除了来自父亲的亲授,还受到家藏古画的熏陶。本幅作品虽有赵雍款印,实系后添,可视为赵氏传派之作。
长松系马图轴
约1360年
(传)赵雍
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两株大树下圉人闲倚树石休息,他袒胸露腹,咧嘴微笑,正扭头望向画外,举起右手作招呼状,似乎正与人交流。古时执掌养马放牧事宜的职官名“圉人”,也称“奚官”。画中圉人身着唐代衣冠,此形象或为传移模写而来。前景巨松下有三匹宝马,角度或正或侧,花色不同,姿态各异。其中一匹黑马以缰绳系于松树上,正昂首扬蹄,马鬃飞扬空中,反映出它猛然抬头的劲力,令人联想起传为唐代画家韩幹所绘《照夜白图》中,玄宗爱马“照夜白”被拴于桩上却不甘束缚、昂首嘶鸣的瞬间。
照夜白图
约750年
(传)韩幹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韩幹曾言:“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董其昌在《画旨》中也曾记载赵孟頫画马的故事:“赵承旨画滚马,管夫人隔垣窥公作滚马形,自此绝笔。盖传神之妙,能使生马之神收入笔端。”可见,在中国绘画中,同样重视对现实物象的观照与捕捉,度物象而取其真,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
马匹在中外古代世界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和交通工具,中外的马画传统与宫廷艺术之间也常紧密相连。达·芬奇曾通过为米兰大公创作青铜骑马塑像的方式来毛遂自荐,为此,他认真研究马的动态和解剖结构,留下了不少画马的手稿。本幅中国画家捕捉马的动态瞬间与达·芬奇画笔下对马的科学分析也正相映成趣。
火炮发射场景和一匹马(局部)
1503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
《大西洋古抄本》72r页
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
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的骑马像
约1493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
《大西洋古抄本》577r页(前216v-a页)
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
参考文献
[1]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
[2][美]巫鸿.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3]郑为.闸口盘车图卷[J].文物,1966,(02):17-25+64.
[4]陈菁.宋画中的彩楼欢门[J].上海文博论丛,2004,(03):26-29.
[5]张倩倩,宋力.宋元界画表现技法的发展与演变[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02):160-162.
[6]翁万戈.关于梁楷//上海博物馆.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78-289
[7]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8]周永昭.试论任仁发《春水凫鹥图》及其与元初画坛之关系//上海博物馆.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394-408
[9]胡琬茹.元代文人马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9.
[10]郑强.骏马轻蹄——宋元两代鞍马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
[11]翁佩群.论中国古代鞍马画的发展与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2]王莲.出仕元朝的画家及其鞍马画艺术——以赵孟頫、任仁发家族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0,(09):62-64.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