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辉煌历史全部源自扬州,其他城市皆为借扬州历史之名
淮扬菜辉煌历史全部源自扬州,其他城市皆为借扬州历史之名
导读:淮扬菜,又称维扬菜、扬州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其名称源自扬州的历史称谓“淮扬府”、“扬州府”、“维扬府”。本文通过梳理大量历史文献,详细阐述了淮扬菜的辉煌历史,揭示了其与扬州的深厚渊源。
淮扬菜又称维扬菜,扬州菜。源自扬州历史名称:“淮扬府,扬州府,维扬府”,民国早已定论。有的城市明明有自己的菜系历史,只是没名气,为了沾扬州淮扬菜的光,采取各种剽窃、篡改、伪造历史的行为,谎称自己是淮扬菜,还是发源地?
更有甚者,自己城市菜系缺乏辉煌历史文献记载,想从不是“淮扬菜”变成“淮扬菜”,肆无忌惮的抄袭扬州淮扬菜的辉煌高光历史,不仅仅照抄,还把文献中的城市扬州替换成自己城市名,谋求以假乱真。
今天就把淮扬菜辉煌高光历史全部梳理一遍。下次哪个城市再剽窃、伪造淮扬菜历史,直接拿我这篇文章做比对核实。
准天子菜~天下之至美
1991年《中国名城历代贡品录》和1999年江苏文史资料发布《江苏旅游大观》
枚乘《七发》,有一段吴客劝楚国太子品尝美食的文字:“雏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饭大啜,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文中假设当时楚太子有病,吴王派出官员通过和楚太子互相问答,帮助楚太子戒掉生活上的恶习。等恢复健康后,邀请楚太子访问吴国国都广陵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将同诸侯及远方来的朋友兄弟们,一起到广陵城郊外的曲江看广陵潮。
历史背景:西汉吴国建都于广陵(今扬州),《七发》作者枚乘担任吴国的郎中,长时间生活在广陵城,这份菜单大体上反映出当时广陵吴王宫里的美味佳肴,因此“天下之至美”说的是吴国国宴。
东南第一佳味
《隋唐嘉话》记载:“吴郡献松江鲈,炀帝曰: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历史背景:隋炀帝登基后,升扬州为陪都,三京之一的地位,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隋炀帝在此大兴土木修建隋宫,长期在这里办公理政,在扬州江都宫接见朝贡的外国使臣,或宴请文武百官,将扬州菜作为国宴招待。期间扬州大厨拿吴郡进贡的食材四腮鲈鱼做了一道金齑玉脍,隋炀帝盛赞为“东南第一佳味”。
扬州饮食华侈,夸视江表
(1)明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扬州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提到得“制度”,就包括饮宴的规格、宴会时待人接物的习俗等,形成了一套规范标准。
(2)明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可见当时扬州菜肴品种之多,制作之精细,风味之独特为江北之最。
历史背景:明朝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使司,扬州垄断了两淮盐业经济,致使扬州盐业富可敌国、富甲天下。明万历《扬州府志》记载:“以扬州盐课当天下财赋半”。强大的经济实力,促进了扬州饮食水平形成了一套规范标准。
涉江以北,扬州为最
清朝康熙《扬州府志》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
历史背景:清朝扬州继承了明朝两淮盐业的经济特权。清顺治初期,在扬州设立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扬州对于盐业经济的垄断比明朝更强。康乾盛世时期,康熙、乾隆共计12次下扬州,不断刺激扬州饮食文化再次走上历史巅峰。
山珍海错之味罗致远方
雍正《扬州府志》记载:“官家公事张筵,陈列方丈,山珍海错之味罗致远方,伶优杂剧,歌舞吹弹,各献伎于堂庑之下...若士庶寻常聚会,亦必征歌演剧,卜夜烧灯,肴尽珍羞,果皆异品,烹饪之法...无乃暴殄天物乎”。
中华第一宴席“满汉全席”
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乾隆时期扬州城的方方面面。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历史背景:历史上乾隆6下扬州。依次为乾隆16年、22年、27年、30年、45年和49年;这里有一个历史点,清代扬州有两处大行宫,天宁寺行宫和高旻寺行宫;无论康熙还是乾隆,他们都把扬州作为南巡的往返中转站,沿着运河南下,抵达扬州先住几天,然后从扬州继续南下,途经镇江、常州、苏州、杭州、江宁等。回銮之时,再回扬州住几天,最后从扬州启程返京,往返实际共计12次。
堂室饮食,竞尚奢丽
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某姓者,每食,庖人备席十数类。临食时,夫妇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自茶面荤等色,凡不食者摇其颐,侍者审色,则更易其他类”。
历史背景:乾隆时期,年轻的鲍志道从徽州歙县老家来扬州,给一位扬州盐商打工,靠兼职贩点盐引起家,从伙计帮工到成为扬州盐商,个人经历比较传奇。鲍志道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乾隆时期,刚到扬州之时,眼看扬州是最奢靡的城市,正处于盐业巅峰期。年轻的鲍志道看到当时扬州盐商财团们,竞尚奢丽,生活豪奢,婚嫁丧葬,饮食标准排场很大。后来鲍志道虽成为扬州盐商富豪,难能可贵的是生活却保持节俭,并没有随大流。
扬州筵席各地驰名
《扬州风土记略》记载中晚清扬州饮食:“扬州土著,多以盐务为生,习于浮华,精于肴馔,故扬州筵席各地驰名,而点心制法极精,汤包油糕尤擅名一时”。
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晚,新中国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600多位中外贵宾,这次宴会被称为“开国第一宴”,这次国宴主要有5个历史点。
(1)从国宴菜单来看,淮扬菜部分大都是扬州菜,扬州唱主角。没有一道是淮安清淮菜。
(2)从选择菜系大方向上看,因为周总理一生最爱吃扬州淮扬菜,具体菜品:扬州狮子头和大煮干丝。已退休前国宴原厨师长李宗恒做客北京电视台做了解密,因此周总理亲自选定以扬州淮扬菜为主。1972年,周总理还亲自接见扬州厨师等工作人员。
(3)从筹备细节上看,开国第一宴由新中国第一任典礼局局长余心清负责筹备,余心清对北京饮食业了如指掌,解放前常在玉华台吃饭,和创始人扬州马玉林私下是好友,对玉华台饭菜赞不绝口,所以专门邀请扬州玉华台来主办开国第一宴。
(4)从主办老字号看,玉华台饭庄,成立于民国1921年。由扬州马玉华、马玉林兄弟创建于北京,民国时期就驰名北京。100多年过去了,玉华台成了中华老字号。1951年在玉华台工作多年的老会计凌恩岳,生前详细介绍了玉华台的前世今生。一句话概括:“前直隶总督杨士骧的弟弟安排管家马玉华(扬州人),让他聘请一位扬州大厨,马玉华说他弟弟马玉林就是扬州大厨,于是马玉林成了杨家主厨。由于民国局势不稳,杨家有了变故,便和扬州马氏兄弟解除了雇佣关系。为了生计,哥哥马玉华向友人筹措资金,为兄弟开个饭馆,取名玉华台饭庄。开业后,马玉林便从扬州请来他的师兄弟陈维高、王在富等这些大师傅来帮忙”。
(5)从国宴淮扬名厨传承谱系来看,玉华台创始人兼名厨马玉林,及他的师兄弟王在富等,被誉为“淮扬菜专家”,之后玉华台出来的特级厨师,张福祉、王杜坤、朱殿荣等一批大厨都是他们的高徒。既然扬州玉华台主办开国第一宴,自然从玉华台抽调9名厨师,名单如下:“王杜坤、孙久富、朱殿荣、李福连、杨启荣、李世忠、王斌、杨启富、景德旺”。这些大厨来自于全国各地,说白了都是学习扬州淮扬菜的外地高徒,是玉华台内部培养的第二代新生力量。
时至今日,国宴菜品也在不断更新调整,不仅仅只有扬州淮扬菜,还有其他菜系的菜品。单从国宴淮扬菜范围来说,厨师团队主要有两大师门谱系,第一个,以玉华台马玉林和王在富这条线培养的高徒。第二个,以扬州名厨李魁南这条线培养的高徒,说到底都是扬州烹饪文化。
最后来一个历史细节插曲
马玉林的高徒张福祉,1937年,14岁时就跟着扬州名厨马玉林学习淮扬菜,也属于内部培养的第二代新生力量,之后便留在玉华台工作了49年,他生前常说:“烹制淮扬风味菜肴,不能忘了它的祖籍,我要到淮扬看看”。1982年,年已花甲的张福祉,带着高徒下扬州,拜访了扬州老字号菜根香、富春,回扬州感觉像远嫁的姑娘回娘家一样,还让徒弟张书京到扬州老字号学习半年。
总结
第1点,淮扬菜为什么出名?因为扬州在不同朝代记载有大量的菜系辉煌历史,传承有序的。那些山寨、赝品能拿出这么丰富详实的辉煌菜系历史来吗?连菜系辉煌历史都没有,还谈什么四大菜系?
第2点,为什么民国源头历史记载扬州淮扬菜?因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名只有扬州古名叫淮扬,没有之一。那些山寨、赝品不知何来底气剽窃、盗用扬州历史古名淮扬?
第3点,张福祉作为民国过来的正宗淮扬菜名厨,无论年龄、资质、厨艺、接待的达官显贵都不是今天厨师能比的。他生前明确交代,淮扬菜祖籍在扬州,下淮扬就是下扬州。1982年,年已花甲的张福祉,带着高徒回到师傅的故乡扬州,拜访了扬州淮扬菜老字号菜根香、富春。张福祉怎么不去那些自称淮扬菜的山寨、赝品城市?
本文原文来自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