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吕碧城: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吕碧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她不仅是新闻史上的第一位女编辑,更是开创了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她与秋瑾并称“南北两碧城”,在文学、教育、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建树。本文将为您展现这位民国奇才女的精彩人生。
吕碧城出生于 1883 年的安徽旌德官宦世家,父亲吕凤岐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深厚。她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与父亲在花园漫步,面对 “春风吹杨柳” 的上联,便能脱口而出 “秋雨打梧桐” 的妙对,七岁即能创作大幅山水画,十二岁时诗词书画已达相当高的水准,其才华令当时的文学大家樊增祥都惊叹不已。
同样面对春花秋月,别的闺中小姐写相思愁绪、慵懒时日,吕碧城写“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才女闺秀们惯常的偶像是李清照卓文君,写诗词又总绕不开玉环飞燕,吕碧城则言必称聂政、花木兰、聂隐娘。
在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且无子嗣,其家族拒绝分配遗产,其母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吕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盐课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严凤笙。此后,母亲带着她们姐妹四人投奔塘沽的舅父严凤笙。
在清末女权主义思潮的触动下,二十岁的吕碧城因欲前往天津 “探访女学” 而遭到舅父的严厉斥责与阻拦。她毅然决然地摔门而出,孤身闯荡天津。身无分文且举目无亲的她,在火车上幸得天津佛照楼客栈老板娘的帮助,后得知舅父署中某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报馆,遂写信求援。
机缘巧合之下,这封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英敛之对其文才与胆识大为赞赏,当即邀请她担任见习编辑,吕碧城由此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开启了她独特的人生旅程。
在《大公报》任职期间,吕碧城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发表了大量格律谨严、文采斐然且注重女权抒发的诗词及政论文章,在京津文化圈迅速走红。严复、傅增湘、樊增祥等等前辈对她赞赏有加,甚至冠以“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的名号。二十出头的年纪,吕碧城已是备受推崇的文坛红人。
她与 “鉴湖女侠” 秋瑾结为知交好友,两人曾有 “南北两碧城” 的佳话。秋瑾赴日留学前曾慕名拜访吕碧城,后写信劝其加入革命,被吕碧城婉拒。1907 年秋瑾回国创办《中国女报》,吕碧城撰写发刊词,秋瑾遇难后,吕碧城不顾危险,用英文撰写《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于美国报纸,并作诗追怀,尽显其侠义与深情。
在女子教育方面,吕碧城与秋瑾虽同为女权斗士,但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她认为 “开女智、兴女权” 的关键在于兴办女学,让更多女性接受现代教育。在英敛之的帮助下,她结识了严复、严修、傅增湘等津门名流,并获得袁世凯的支持。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女子教育仍被圈在“国学”和“私塾”的框架内,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正与严修、傅增湘等人在天津大兴教育革新,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成立,吕碧城正式成为学堂监督,职能相当于校长。那一年吕碧城23岁,本意是来求学的她,成了别人的老师和校长。成为当时执掌校政的女子第一人。
她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等诸多民国女杰都曾亲聆其授课。她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中说,“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
吕碧城与袁世凯一家渊源颇深。秋瑾遇害后,吕碧城因与秋瑾有旧而被绍兴官方向刑部行文要求捉拿,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当时在刑部任职,立即转告了任职军机大臣的父亲袁世凯。爱惜人才的袁世凯遂将此事承担了下来,吕碧城躲过一劫。后来,吕碧城还担任过袁世凯的家庭教师,与袁克文多诗词唱和。
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虽流行,但吕碧城对政事并不热衷。1915 年袁世凯称帝前夕,她毅然辞职迁居上海,两年后飘洋过海,漫游欧美各国,并定居于瑞士日内瓦湖畔,期间写成《欧美漫游录》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
令人称奇的是,吕碧城终身未婚。尽管爱慕者众多,如英敛之、袁克文等,但她眼光极高,追求精神与文学上的契合,但吕碧城却宁愿独身终老而不曾踏入婚姻的大门。她性格独立偏执,曾因《大公报》刊登的文章与英敛之产生矛盾并最终决裂。她在生活中特立独行,无论是在天津时的张扬华贵,还是在上海的奢华时尚,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吕碧城如同现代都市中的女金领,事业、才情、样貌、金钱四者一样不缺,她能看上的人屈指可数,而被看上的人,往往又“使君有妇”。当友人问及于此时,她自称“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曾有人说她是袁克文(袁世凯的二公子)的红颜知己,吕碧城笑而不答,稍倾曰:“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
晚年的吕碧城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1930 年正式皈依三宝,法名曼智。1939 年,因二战爆发返回香港,先住自购房中,后搬进东莲觉苑。1943 年 1 月,在香港九龙辞世,享年 61 岁,她留下遗嘱,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