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轮虫:微小生物界的奇妙世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轮虫:微小生物界的奇妙世界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maigoo.com/citiao/234452.html

**轮虫是一种具有隐生特性的微小生物,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它们因头部具有旋转的纤毛轮盘而得名,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用于运动,还是重要的摄食器官。轮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自由生活的浮游种类到固着生活的种类都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轮虫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繁殖方式等。

基本介绍

轮虫(学名:Rotifera)是一类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属于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轮虫纲(Rotifera或Rotaria)。目前已知约有2,000种轮虫,其中常见的有旋轮属(Philodina)、猪吻轮属(Dicraniphorus)、腔轮属(Lecane)和水轮属(Epiphanes)等。

轮虫的体长一般在0.04-2毫米之间,多数不超过0.5毫米。它们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毛组成的轮盘,形如车轮,因此得名轮虫。轮盘不仅是轮虫的运动器官,还是重要的摄食器官。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用于消化食物。躯干呈圆筒形,背腹扁宽,表面有透明的角质甲壳。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粘液,可以固着在其他物体上。

轮虫的生殖方式多样,既有卵生,也有孤雌生殖。雌雄异体,但雄性个体通常比雌性个体小,且寿命较短。

常见种类

轮虫的种类繁多,根据头部轮盘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旋轮虫型:轮盘分割成左右两个对称的部分,各具一短柄,口位于腹面中央两短柄之间。这类轮虫多为底栖种类。

  2. 水轮虫型:口和口围区位于头冠腹面,后者具有一圈粗状刚毛(假轮环)。

  3. 晶囊轮虫型:口围区极度缩小,只在口孔周围有一段很不发达的纤毛,围顶纤毛发达但在背、腹面中央间断。盘顶区相当宽阔,常有刺状或棒状的感觉机构。这类轮虫多为典型的浮游种类。

  4. 巨腕轮虫型:围顶带形成上下两圈纤毛环。上环叫轮环,下环叫腰环。口位于二者之间。这类轮虫适应于浮游生活。

  5. 聚花轮虫型:围顶带呈现马蹄形。背面下垂口和口围区位于此,致使口位于头冠的背侧。这类轮虫也适应于浮游生活。

  6. 胶鞘轮虫型:整个头冠呈漏斗状,上缘常形成几个(1、3、5、7个)裂片,其上有刺毛。口深陷漏斗底部。这类轮虫适应于固着生活。

  7. 槌枝型:槌钩由许多长条的齿密集排列一起,槌柄宽而短,隔成三段,砧基短而粗壮,左右砧枝各呈三角形,内侧常有细齿。这类轮虫依靠头冠纤毛运动形成的水流旋涡,沉淀取食水中微小的生物和腐屑。

  8. 枝型:槌钩最为发达,呈两个半圆形的薄片,其上有很多平行的肋条,其中有2-3个(或部分)肋条比较粗壮,肋条的内端形成箭头状的齿。砧枝较小,为三棱形长条,砧基和槌柄都退化。这类轮虫适应于沉淀取食。

  9. 钩型:砧基和槌柄都极退化,砧板宽阔近乎半圆形,槌钩系极少数长条状的齿组成,除外还有副槌钩,它把砧板和槌钩紧密联结起来。这类轮虫用槌钩来撕碎闯入陷阱的大型生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多数营固着生活,极少数营浮游生活。

生长与分布

轮虫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在海洋、内陆咸水中也有其踪迹。部分具有一定耐盐性的种类可在河口、内陆盐水以及浅海沿岸带的混盐水水体中生活,甚至大量繁殖。

形态及特征

轮虫的主要特征包括:

  1. 头冠: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称头冠(corona),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身体其他部分没有纤毛。

  2. 咀嚼囊: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mastax),内藏咀嚼器(trophi)。

  3. 原肾管: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

总之,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生活习性

运动

多数轮虫主要借头冠纤毛的转动作旋转或螺旋式运动,另一些有附肢的种类如三肢轮虫、多肢轮虫、巨腕轮虫等则借此作跳跃式运动。轮虫的尾部虽不是主要运动器官,但它的摆动无疑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足腺分泌物粘着在基质上时,还会以此足作圆心转圈运动。三肢轮虫的后肢不能活动,但在运动中可起舵的作用。无论哪种运动方式,其速度一般<0.02cm/S。轮虫缓慢的运动正是其成为水产动物幼苗开口饵料的有利条件。

食性

多数轮虫靠轮盘纤毛环向同一方向的转动使水形成旋涡,其中适口的细菌、单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过大的物体被口围纤毛拒之于外。实验表明,多数滤食性轮虫的适口食物< 5 µm,最适5-10 µm;另一部分大型种类如晶囊轮虫则倚仗其特殊的头冠和砧型咀嚼器扑食原生动物、其它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当然与这类食物大小差不多的大型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也在取食之例。

取食方式

轮虫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类别各式各样。它们的取食器官虽能排除一些异物,但也仅局限于颗粒大小而对食物的质量难有选择性。现已查明,某些单胞藻如小球藻Chlorella、扁藻Platymonas等饲喂轮虫的效果较裸藻属Euglena、裸甲藻Gymnodinium为好。这里除细胞大小、运动速度外可能还有营养成分和毒性问题。

繁殖方式

轮虫体内约有10%的活性基因是来自细菌、真菌以及藻类等。许多无性繁殖的物种由于缺乏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来自一个亲本基因中有害突变的积累而最终灭亡。但是这种轮虫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分化成了至少400个亚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