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公布
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公布
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IMC)于9月23日至28日在长沙、三亚两地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和分享近视眼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恰逢IMC成立60周年,会议期间发布了由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特别选出的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
第19届世界近视大会举行。主办方 供图
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德国图宾根眼科研究所教授Frank Schaeffel、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Christine Wildsoet、英国卡迪夫大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学院教授Jeremy Guggenheim、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Richard A. Stone。
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分别是“生活方式改变促使近视眼的爆发流行”“户外活动、环境光照及光谱对近视眼及其防控的影响”“视网膜、脉络膜、巩膜上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及它们带来的药物干预靶点”“眼部生物节律与眼球生长及近视眼发展相关”“脉络膜在眼球生长中的作用——作为眼球生长的主动调节因子和/或生物标志物?”“眼球生长主要由视网膜信号调控,而非大脑”“眼球生长的闭环调控机制”“教育程度与近视眼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病理性近视的生物标志物、相关基因及临床特征的鉴定”“近视的高度遗传性”。
在“眼部生物节律与眼球生长及近视眼发展相关”方面,1992年至2024年的研究表明,近视发展与昼夜节律间存在重要相互作用。昼夜节律亦称生物钟,似乎在眼球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启动或调节作用。这为理解近视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眼球生长主要由视网膜信号调控而非大脑”方面,1977年至2005年的研究表明,眼球大小不仅由基因决定,还能通过视觉信号进行调节。1987年至2015年的研究发现,即使在切断眼球与大脑连接的情况下(如离断视神经或使用神经毒素后),仍可诱导出形觉剥夺性近视。
在“教育程度与近视眼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方面,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近视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这一结果部分解释了近视与近距离工作及智商之间的关联。
在“近视的高度遗传性”方面,2010年至2020年间的研究发现,许多与近视相关的基因效应相对较小,并且眼球生长的刺激与抑制存在不同的遗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