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会穴详解:八大精气会聚之处的8个穴位
中医八会穴详解:八大精气会聚之处的8个穴位
中医认为,人体有八种精气最为重要,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这些精气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整体健康。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在其所著《难经》中提出了八会穴,这些穴位分别对应人体的八大精气,是调理全身疾病的重要穴位。
脏之会——章门穴
定位: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肋骨边缘,是双侧穴位。
章门为脏之会穴,主要功能是调理五脏疾病,如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等。章门穴也属肝经,是脾之募穴,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的功效,对妇科疾病很有用,因为许多妇科问题都要经过肝经,敲打或艾灸章门穴,可帮助疏散肝气郁结,防治乳腺增生等妇科病。同时也能兼顾增强脾胆的功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多余的脂肪消耗,可以减肥。
腑之会——中脘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中脘为腑之会穴,属任脉,也是胃的募穴,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身体有六腑,而六腑皆禀于胃,中脘里脘指的就是“胃”,所以这个穴位对胃至关重要,是胃痛胃病必灸穴位,同时也是小肠经、胆经、胃经、任脉的交会穴,能调六腑诸疾。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失眠等症,均可辅助艾灸此穴,培补后天。
气之会——膻中穴
定位:位于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是气会之穴,容纳人一身气机,于各类“气”病,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均有立竿见影的缓解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调理慢肝病及性支气管炎,经常艾灸此穴,可助人体打开“气闸”,让全身之气通行。提示我们在心烦,情绪低落的时候,全身上下气机容易阻塞,导致胸闷不堪,心烦意乱、这个时候按揉或艾灸膻中穴,可以宽胸顺气,舒缓情绪。女性生产后乳汁不足,亦可时常艾灸膻中。
血之会——膈俞穴
定位: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膈俞穴位于心俞、肝俞之间,为气会之穴,它的作用相当于当归与阿胶,具有活血止血、补血养血的功效,主要调理各种血虚证、出血证和血瘀证。经常艾灸膈俞穴,能调贫血、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咳血,调理血虚导致的皮肤瘙痒,缓解阴血亏虚导致的潮热、盗汗,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女性养生不可多得的穴位。
筋之会——阳陵泉穴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小腿外膝眼下三寸所在)。
阳陵泉为筋之会穴,也是胆经的合穴,具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之功效。主要调理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等。临床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脉之会——太渊穴
定位:在掌侧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共2穴。
太渊属肺经,既是脉之会穴,脏腑脉气会聚之处,具有调气血、通血脉、助心脉搏动之功,故可用于心脉瘀阻的心痛心悸、无脉症,还可舒筋利节、通经活络,治疗手腕疼痛无力。太渊又是肺经的母穴及原穴,古人云:太渊,肺之俞穴,俞者,输也,太渊穴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肺内寒凉之气,保障肺部健康,地位不容小觑。咳嗽痰多,咳血,胸痛,手腕无力,及多种肺部疾病,都可以点按或者艾灸太渊穴,比吃止咳药更合理管用!
骨之会——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共2穴。
大杼属膀胱经,是八会穴之一的骨会穴,主治骨病,具有疏风清热 、强筋壮骨之功。《难经》曰:“骨病治此。”《针灸甲乙经》提到:“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瘈疭,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抒主之。”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大杼可调整肺功能,影响血钙的代谢,增加肺通气量和血钙含,强健筋骨。
髓之会——悬钟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髓会绝骨,悬钟穴又名绝骨,为八会穴之“髓会”,属胆经,具有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之功。脑为髓海,胆经循行于颞侧部,故主治偏头痛;足少阳经循颈项,过胸胁,其经别上夹咽,故悬钟穴可治疗颈项、胸胁、咽喉部位疾病。足少阳经行于下肢,悬钟穴位于外踝之上,既可治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阳经气、散寒祛湿而治疗脚气。《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
八会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体系,它们分别对应人体的八大精气,通过调理这些穴位,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的效果。无论是日常保健还是疾病治疗,八会穴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