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重磅首发!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重磅首发!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重磅首发,重现史学大师亲手批点的唐史文献,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
出版说明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留下了许多古书批点手稿。这些手稿是陈先生读书治学的第一手资料,以眉批、圈点等形式直观地展现了他如何研读理解古代文献、如何寻找研究的思路和视角,弥足珍贵,对后人学术研究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唐史是陈寅恪先生用功最勤、成就最为突出的研究方向之一,《旧唐书》批点则是他古籍批点手稿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部分。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陈寅恪先生手批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23年影印出版的清光绪十八年(1892)竹简斋影殿本,线装,原本尺寸151×263mm,共十六册。此次出版为便于翻检,合为八册。原本影印,以飨广大读者。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二〇二四年八月
写在前面
“七七事变”后六十九天,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四日,祖父散原老人弃世于北平。当时父亲寅恪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国事、家事令他极度忧伤疲惫,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诊断为视网膜脱离,医嘱立即手术。但以当时医疗水平,术后必须较长时间静养,方能奏效。
北平时已沦陷,必须尽快离开,否则有遭胁迫为日伪工作的可能。考虑再三,决定放弃手术,父亲任由右眼失明,挈全家逃离敌占区,随清华大学南迁。自此,父亲仅用一只深度近视的左眼,承担全部教学、研究工作。
抗战期间,辗转逃难,生活、工作条件俱差。且不说营养匮乏,就以灯光论,电灯是奢侈光源,即便有电灯,也仅现一丝红光,还经常停电,只能用菜油灯照明。生活工作条件虽差,父亲的教学、研究、著述从未停顿,这也是抗战时后方所有知识分子的常态。
但父亲那只视力尚存的眼睛不堪如此重负,终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时年五十四岁,左眼视网膜也剥离了,从此双目失明,不能看书写字,以后再无他自书的墨迹。
自五十四岁至七十九岁去世,作为盲人的父亲,诗文著述仅靠口述请他人记录的方式完成。其中诗作、大部份书信、少量教学备课与著述文章由母亲唐筼记录代笔完成。特别是父亲恭请母亲专职笔录他的诗作,以此见证二人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和共同的思想追求。所以母亲抄录父亲诗文的字迹,也可视为父亲笔墨的延续,在孩儿眼中同样珍贵。
……
时光流逝,父母离世将近半世纪,看到这些抄有文字的绸绢渐渐泛黄,终难抵御岁月侵蚀,促使我们意识到只有将父母的手迹影印出版,才能长久留存,成为永恒的怀念。
我们三姊妹,已是耄耋之年,脑力、眼力、体力,均力不从心,幸有多位后辈积极协助,做了不少工作,使我们老人能完成手稿出版的心愿。也希望儿孙借此更加了解熟悉他们的祖辈。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谨述
于二〇一八年八月十五日
抗战胜利七十三周年纪念日
(节选自《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写在前面》)
《陈寅恪手批旧唐书》(全八册)
重现史学大师亲手批点的唐史文献
还原陈寅恪先生治学读书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