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35146383?onlyHost=1

血小板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生理角色,包括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然而,过度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可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血小板具有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因此在生理性止血、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系统的激活,是对损伤血管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可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性疾病。血小板形成血栓的机制为: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随后血小板被激活,发生粘附,参与此过程的主要物质有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W因子和内皮下胶原;粘附发生后随即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性因素主要有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称为致聚剂。血小板黏附与聚集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反映,包括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生血栓素A2(TXA2),释放二磷酸腺苷(ADP),最终通过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聚集形成早期血栓,同时血小板释放的产物也可促进血液的凝固,导致血栓形成。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其抗血小板机制各有不同。

1.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如阿司匹林

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表面被激活时,磷脂酶A2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在环氧化酶(COX)的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作用,PGH2可在血栓素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大量血栓素A2(TXA2),TXA2可引起血小板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减少,具有很强得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PGH2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可形成前列环素(PGI2),PGI2可使血小板内cAMP增多,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生理情况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当血管内皮损伤时,PGI2生成减少,同时血小板被激活,则TAX2生成增加,从而形成血栓。具体过程如下图片: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预防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应用广泛。

2.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

腺苷二磷酸(ADP)是使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物质,尤其是血小板被激活后释放的内源性ADP。这类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ADP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人血小板上ADP受体有三种,即P2Y1、P2Y12、P2X1,前两者是两种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P2X1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氯吡格雷的作用靶点即为P2Y12受体。ADP与P2Y12受体结合,P2Y12受体与Gi蛋白偶联,抑制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小板中cAMP水平,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此外,纤维蛋白受体激活、血栓形成等还可增强该受体的活性。氯吡格雷能够不可逆的与P2Y1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膜ADP受体的表达、结合及活性,从而抑制ADP的作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磷酸二酯酶具有水解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而cAMP水平与血小板聚集有重要联系,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cAMP的分解,提高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双嘧达莫能够双相抑6制ADP、TXA2,增强内源性PGI2的作用,其抗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为:①抑制血小板、上皮细胞和红细胞对腺苷的摄取,引起局部腺苷浓度增高,刺激腺苷酸环化酶,导致cAMP水平增加;②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cAMP水平;③抑制TXA2形成;④增强内源性PGI2的作用。西洛他唑是一种磷酸二酯酶III(PDEIII)抑制剂,可抑制PDE的活性,阻碍cAMP降解及转化,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内皮细胞和促进血管增生的作用。

4.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如替罗非班

血小板GPIIb/IIIa是一种膜结合蛋白,是纤维蛋白原受体,在激动剂的作用下,血小板活化,引起GPIIb/IIIa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以便与纤维蛋白原或血管病友性因子(vWF)结合,从而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由于血小板GPIIb/IIIa受体和纤维蛋白原或vWF是血小板聚集的必经途径,所以此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罗非班可与血小板GPIIb/IIIa受体可逆性的结合,阻断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IIb/IIIa结合,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5.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奥扎格雷

奥扎格雷可直接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TXA2的形成,产生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种类较多,掌握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的选择用药。同时也期待有更好的抗血小板药物出现,为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