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石碎胸口》——“疯狂的网左,激烈的斗争”
评《大石碎胸口》——“疯狂的网左,激烈的斗争”
最近,B站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万能青年旅店的《大石碎胸口》为背景音乐的“红色剪辑”视频走红。这些视频通过巧妙的剪辑和音乐搭配,引发网友热议,甚至衍生出“丰矿的旺座”这一网络流行语。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反响。
经常混迹于B站的朋友或许都发现了,最近不知从何处刮起了一阵怪风,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念叨这样一句话:“丰矿的旺座,吉列的逗蒸”。乍一听,这似乎是一句莫名其妙的谐音梗,但稍加琢磨,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句别有深意的“翻译”——“疯狂的网左,激烈的斗争”。
而我们追溯这句话最早流行的源头,大概可以锁定在去年三月份的很多视频上。这些个视频本身并不算多么惊艳,无非是红色电影、伟人形象混剪视频,配乐选用了万能青年旅店的《大石碎胸口》的高潮段落。视频的结尾,毛主席的背影下闪过众多语录截图,画面一片赤红,搭配着高潮段落的小号solo,竟也巧妙地推动了观众的情绪。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一类剪辑爆火之后,事情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仿佛是被点燃了导火索一般,更多以此段音乐为背景的剪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起初,这些剪辑还保持着一定立场,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创意不断拓展,画风也愈发多元。从书籍封面到电视剧开头,再到一切带有“左”和“右”、“民”和“修”字眼的画面,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画面与情绪渐进的音乐搭配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一种极具创意和趣味性的效果,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甚至一些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旁观者也被深深吸引,不禁陷入“这到底在表达什么”的困惑之中。
也正是因为这种充满创意的反差,那句谐音梗“丰矿的旺座”显得格外幽默,迅速被网友们在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里疯狂刷屏。大家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欣赏这些“红色剪辑”,而万能青年旅店的《大石碎胸口》也意外地成为与“网左”文化绑定的标志性BGM。至此,“丰矿的旺座”对于这段音乐,在B站等平台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让一些不明所以的人特别反感,支持的人则特别支持。
实际上,这类“红色剪辑”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在B站等平台上流行已久。
许多创作者对工农群众充满同情,他们深入群众生活,作品也常常体现出对劳动者的关注。河南说唱之神的音乐作品《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工厂生活,展现了创作者深入工厂劳动之后,对打工人的理解和同情。
后续还产生了很多reaction视频,就是看这些视频,然后表现出震撼。以及对作品的进一步评论,你能看到这个作品的影响力有多大,能够把很多中立、看乐子的人,也拉进类似情绪的氛围中。
但是这些接地气,并且表达出了对劳动群众广泛同情的作品,却很难被传播得很开。反倒是有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传播得很广,尤其是抖音、B站等视频为主的平台,由于太明显的一些视频,审核的哥们一眼就看出来不合规,所以导致最后能够放出来的作品都是“足够抽象”的,大家像谜语人一样,对上了电波之后在评论区狂欢而后一哄而散。这就造成了很多不明所以的人无法理解。
还有一部分敌视网左,比如有一个著名的视频,叫网左的下场be like,播放量还挺高,居然有接近二十万播放量。
还配上了阿Q的片段,意思就是说,网左就跟阿Q一样了。这个比喻让我觉得很心酸。
如果认真读过《阿Q正传》的话,我们会很悲哀地发现,其实阿Q一生都过得不好,被人欺负的同时也欺负着更弱小的人,反倒是狐假虎威干革命的时候、大声喊出革命的时候,反而重拾了尊严,让打他耳光的赵老爷、看不起他的假洋鬼子,吓了一大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高光的时刻。
从这个意义上,阿Q其实是很可悲的。因为他并不懂得革命的内涵,却为所谓的革命失去了生命,他还停留在抢钱抢女人的阶段——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
可是,革命竟能让举人老爷非常害怕,让未庄人神情慌张,这神奇的魔力,让阿Q感到痛快:“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
他得意地大声嚷起来:“造反了!造反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么几声醉喊,就把未庄人包括赵太爷给震懵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可怜兮兮地看着阿Q。赵白眼惴惴地叫他“Q哥”,赵太爷更是一改往日凶狠,怯怯地套近乎:“老Q”。这让阿Q“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阿Q正传》
网左是不是和阿Q很像呢?其实也没问题,确实很像,阿Q不知道什么叫革命,网左不知道什么叫实际,但他们在革命的呼声中,确实把一部分人吓得心惊肉跳、屁滚尿流。
二十世纪初也就是192X的时候,学生和工人们也常常一起搞游行,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其实是不同的:学生们并不懂得做工的苦,他们的重心在于变革,而工人是太懂生活的苦了,他们是想改善生活。他们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最后走向了一样的道路。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共产主义的道路,确实走出了最大的公约数,成为了最多人的选择。也就是说,理想和信仰、现实与迫切的追求,虽然诉求不完全相同,会找到最后的道路。
今天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看见有很多孩子们也唱着《大石碎胸口》这样的歌曲。又有人觉得不该进校园,应该禁止放,不应该传播。
我不禁反问:你看过《武状元苏乞儿》吗?难道乞丐是自己愿意当的吗?难道是不喜欢吃肉所以“何不食肉糜”的吗?难道是太爱自己的车和房子,才不把房子和车租给别人收租金吗?
不要问他们为什么唱《大石碎胸口》,而是他们没的选。因为各种沟通、传播上面的原因,造成了对他们不利的评价,什么“魔怔”、“抽象”,成为了一个个调侃他们的词语,却不愿意深入理解他们,很多人看到的疯狂的旺座,实际上只是一些充满理想而无能为力的热血青年。
你看现在,小学生也唱起了《大石碎胸口》,我们的中学生、大学生也要唱《大石碎胸口》!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唱,我们要让《大石碎胸口》唱响在田园上、广播中、长街雨巷里!那些不愿意理解、宁愿装睡的人们啊,终有一天你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将以你们无法理解的形式运行,就像那些地主到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被批判,就像那些大腹便便的食利阶级到死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和路灯产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