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仪使用护理查房
除颤仪使用护理查房
除颤仪使用护理查房
除颤仪基本概念与原理
定义:除颤仪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设备,通过向心脏施加较强的脉冲电流来消除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作用:除颤仪是医院各科室必备的急救设备,尤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除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步骤之一。
工作原理:除颤仪的工作原理基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通过向心脏施加一次瞬时高能脉冲电流,使心脏肌肉纤维快速收缩,消除异常电信号,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除颤仪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除颤仪主要适用于心室颤动、慢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持续心房扑动等心脏疾病。这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通过电除颤可以有效终止其异常电信号,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禁忌症:除颤仪的使用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如缓慢心律失常、严重的低血钾等。对于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左房巨大及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除颤仪。此外,长期心室率不快者及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的患者,也不宜使用除颤仪。在使用前,医护人员需仔细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除颤仪操作前准备工作
设备检查与调试:
- 外观检查:检查除颤仪外壳是否完整无裂痕,显示屏是否清晰,按键、旋钮等部件是否灵活可靠。
- 功能测试:开机后,进行自检程序,确保设备各项功能正常,如电池电量充足、充电迅速且稳定、电击能量准确输出等。
- 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情和除颤仪类型,设置合适的除颤能量、同步或非同步模式等参数。
电极板检查:检查电极板是否干净、无破损,导电胶是否均匀涂抹,确保与皮肤接触良好。
患者评估与沟通:
- 沟通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除颤的必要性和可能的风险,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应给予安慰和鼓励,缓解其紧张情绪。
- 知情同意:在紧急情况下,若无法取得患者或家属的书面同意,应在操作前口头告知并记录在案,确保操作合法合规。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确定除颤指征。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为除颤做好准备。
急救药品及器械准备:
- 急救药品准备:肾上腺素、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 器械准备:除颤仪外,还需准备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吸痰器、吸氧装置等急救器械,确保在除颤过程中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宽敞明亮、无障碍物,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和患者抢救。同时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刺激。
除颤仪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患者准备:使患者平卧于硬板床,脱去上衣,暴露胸部皮肤,确保电极板放置位置无潮湿、无敷料。
准备工作:确保除颤仪处于良好状态,电池充满电,所有配件齐全且功能正常。同时,检查患者是否已去除金属物品,确保操作环境安全无导电物质。
连接心电监护:通过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明确除颤指征。这是决定是否需要除颤的关键步骤。
操作步骤详解:
- 电极板放置与充电:在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胶(或使用盐水纱布包裹),然后按照正确的位置放置电极板。接着,选择合适的能量档位,按下充电按钮为除颤仪充电。
- 放电与除颤:确保周围人员已远离患者,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放电后,立即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评估除颤效果。
- 后续处理:擦干患者胸壁皮肤,关闭除颤仪,清洁除颤电极板,并按规定位置放好。同时,记录除颤仪的使用情况、故障处理、维修保养等信息,以便后续追溯。
能量选择:根据除颤仪的类型(手动或自动)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重、心律失常类型等)来选择合适的能量。一般来说,首次除颤时,单向波除颤仪能量选择为360J,双向波除颤仪能量选择为120-200J。对于儿童患者,能量选择应根据体重进行计算。
释放时机判断:对于除颤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在确认患者存在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等除颤指征时立即进行除颤。同时,应确保电极板与皮肤充分接触并施以一定压力,以确保电流有效传递至心脏。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皮肤灼伤:使用导电胶或盐水纱布包裹电极板可以减少皮肤灼伤的风险。同时,应确保电极板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且保持干燥。如发生皮肤灼伤,可根据伤势轻重进行相应处理。
- 心肌损伤:高能量的脉冲电流可能对心肌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在选择能量时应谨慎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能量过大导致心肌损伤。如发生心肌损伤,应密切监测心肌酶变化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急性肺水肿:除颤后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此时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强心、利尿治疗以缓解症状。同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症状。
- 心律失常:除颤后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症状,如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此时应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在除颤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
除颤前准备:协助医生检查除颤仪的工作状态,确保电池充满电、电极板清洁干燥。同时,准备好导电膏和必要的急救用品。
患者安置与电极板放置:协助医生将患者安置于安全位置,确保周围无导电物体干扰。根据医生指示,准确、迅速地放置电极板于患者胸部的正确位置。
除颤操作执行:在医生确认除颤指征并下达除颤指令后,迅速、准确地按下除颤仪上的放电按钮进行除颤。同时,确保周围人员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
持续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任何异常心律情况。
血压与血氧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对于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
病情变化记录:详细记录患者除颤前后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医生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情感安抚:在除颤过程中,患者可能因恐惧、焦虑等情绪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地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
信息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除颤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及时传达医生的治疗意见和方案。
心理支持:对于除颤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或并发症,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其顺利度过康复期。同时,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除颤后患者观察与护理要点
心律恢复情况监测:除颤后需立即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的心律情况,确保心律已恢复窦性心律或至少达到可接受的范围。
定期评估心率、心律:注意心律异常复发。每隔一定时间(如每5-10分钟)评估患者的心率和心律,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分析和对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心律异常的复发迹象,如室颤、室速等,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并发症观察及处理策略:
- 皮肤灼伤处理:除颤后检查患者皮肤是否有灼伤,轻微灼伤可给予冷敷处理,严重灼伤需请皮肤科医生会诊。
- 心律失常处理:对于除颤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药物治疗或再次除颤。
- 急性肺水肿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急促、肺部湿啰音等急性肺水肿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利尿等处理。
- 血压监测与调整:除颤后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对于低血压患者应给予升压药物支持,确保重要脏器灌注。
康复期健康教育和指导:
- 心理支持:除颤后患者及家属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医护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解释病情及康复过程。
- 生活方式调整: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风险。
- 用药指导: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应详细解释药物作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 定期随访与复查:告知患者定期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总结反思与改进方向
本次查房经验教训总结:
- 加强患者沟通与安抚:在除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恐慌和不安。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安抚工作,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治疗。
- 熟练掌握除颤仪操作流程:通过本次查房,我们深刻认识到熟练掌握除颤仪操作流程的重要性。医护人员需定期接受培训,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操作除颤仪。
- 及时识别并处理心律失常:除颤仪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医护人员在查房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 除颤仪设备维护不当:部分除颤仪存在电池电量不足、电极片磨损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定期检查电池电量和电极片状况,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 操作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在操作除颤仪时存在不规范行为,如未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电极片放置位置不准确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培训力度,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范。
- 患者信息记录不全:在查房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除颤效果等信息记录不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患者信息管理,确保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除颤效果等关键信息。
-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加强团队协作训练,通过模拟训练和实战演练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在紧急情况下,各科室医护人员应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提高抢救成功率。